在高端新材料等领域建圈强链 将都市工业培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专访成都市武侯区新经济和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博

四川经济日报 2022-04-12 06:36 大字

成都武侯区,因武侯祠而得名。作为成都市的中心城区,武侯区在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的背景下,目标指向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城区,聚力构建“国际商务高地·人文宜居武侯”的新愿景。

武侯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城区建设的基础支撑,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武侯区现代产业体系如何构建?2021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如何?2022年将有何新的思路,“十四五”将有何新规划?近日,武侯区新经济和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博向记者娓娓道来。

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13.3%

“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13.3%,高于全市增幅1.9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31.7亿元。聚焦高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方向,引进沃森生物等先进制造业项目10个。”对于2021年武侯工业发展取得的成绩,袁博说,“这与武侯区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工业转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

2021年,武侯区在工业顶层设计上不断深化,科学编制《武侯区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武侯区支持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深入落实区委区政府深度服务企业“十项举措”和规上工业企业“一把手”联系机制,确保企业服务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同时,鼓励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家。

“在抓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夯实安全和民生工作。”袁博表示,武侯区在成都全市率先启动实施“液改气”工程(瓶装液化气改管道天然气),采取“燃气公司让利一点、商户自筹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的优惠补贴方式,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全面推动改造工程实施。全年完成签约改造3006户。有效减少使用瓶装液化气存在的较大安全隐患,节约商户用能成本。

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先导

实施建圈强链和制造业强区行动

2022年,武侯区工业发展有何计划?袁博表示,今年武侯区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园城市示范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战略部署机遇,坚定武侯区“一四三二”发展思路,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先导,大力实施建圈强链行动和制造业强区行动,加快构建结构升级、布局优化、动能强劲、绿色转型的都市工业体系。

“我们将从持续深度服务企业、筑牢产业创新发展支撑、大力实施建圈强链行动、夯实制造业发展要素保障等四方面着手。”袁博进一步表示。

在持续深度服务企业方面,深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一把手”“服务专班专员”机制,落实工业企业纾困政策,精准推送产业政策,聚焦企业需求、发展短板,全方位动态收集并形成问题诉求清单,加强区级部门联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确保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行,促进企业稳产扩能。

在筑牢产业创新发展支撑方面,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为重点,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整合高校院所创新平台资源,争取布局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攻关,推动高水平创新转化。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隐形冠军企业。

在大力实施建圈强链行动方面,坚持高端引领、创新发展,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做优产业链条,塑造竞争新优势。聚焦工业软件等细分领域,瞄准“六类500强”企业等,编制高端新材料等领域产业链图谱,研究制定产业链招商工作方案,围绕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等,精准制定专业化政策,力争引进落地一批先进制造业链主企业。

以工业软件等产业为主攻方向

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

围绕“十四五”期间的谋划,袁博着重阐述了武侯区未来五年对于都市工业发展的思路。

“未来五年,我们将深刻把握‘双碳’目标、能耗‘双控’时代要求,大力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以工业软件等产业为主攻方向,努力将都市工业培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为武侯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城区提供支撑。”袁博表示。

具体怎样落实?袁博说,将从加快布局新产业新赛道、实施建圈强链行动等六个方面进行布局。

在布局新产业新赛道方面,聚焦技术型、民生型都市工业,突出发展高端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技术优势赛道,错位布局“健康+”“时尚+”两大融合创新赛道,形成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都市工业体系。

在实施建圈强链行动方面,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做优产业链条,塑造竞争新优势。建立链长工作机制,创建“五个1”工作模式,力争引进落地一批先进制造业链主企业。大力引进区域总部、机构总部、研发总部等高级功能性机构和一批重大牵引性项目。

在筑牢产业创新发展支撑方面,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电子陶瓷器件等重点领域。推动高水平创新转化,打造四川大学“新材料成果转移转化承接区”,加快建设面向新经济的技术交叉与转化中心等,探索资金设备共投、研发平台共建、创新成果共享。

在增强产业综合承载能力方面,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坚持以亩均论英雄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导向,以亩均产出、建筑密度为重点,建立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工作推进机制,综合利用增资扩能等手段,推动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

在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协同方面,加快东部新区等地飞地园区建设,引进企业在武侯注册并设立研发机构和总部,在飞地园区设立生产基地。加快融入圈区联动格局,主动衔接全市新型材料、医药健康、新消费、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重点产业链建设方案,以创新链合作拓展产业纵深。

在注重发展生态环境培育方面,支持高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实施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建设,研发共性、关键工艺技术。围绕都市工业发展需求,研究构建以促进都市工业发展为主导、重点领域突破创新为支撑“1+N”都市工业政策体系。以城市更新单元为重点,充分植入创新资源、创新载体、创新项目和创新场景,培育各具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重塑创新空间版图。

“希望通过不断地创新,力争到2025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工业占GDP比重提升至10%;累计引进产业化项目50个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00家。工业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袁博说。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苏俊 毛春燕

新闻推荐

成都轨道在建9条线路已有40座车站封顶

建设中的18号线3期骡马市站成都轨道集团供图本报讯(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袁弘)记者4月11日从成都轨道集团了解到,截至目前,成...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