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有一种读书生活
□小程
周末,有雨,贵如油的春雨。
下午时分,我去参加了一个读书会的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去参加一个我所有人都不认识的活动,但这并不影响我找到地方,一个仓库改造成的咖啡馆。
进去,找个角落坐下,我没有马上去签到,只静静地坐在角落里观察着签到的人,所有签到的人都是交了活动经费来的,少的35元,多的45元,要交钱来参加一个读书会的活动,这有点颠覆我的认知。来的路上,我主观地认为,这可能是哪个社区组织的读书会吧,一定又是一帮有钱有闲的老头老太太们,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我戴着口罩悄悄地观察了一会儿,大跌眼镜,一个又一个年轻的面孔出现在那里,有年纪大些的,但却不是多数,这不是社区的老头老太太们!
我是在朋友圈看到一个邀请,这样的邀请在我的朋友圈经常都会有,我是一个懒惰的人,很少主动去参加这些活动。前两年,我自己组织过一些阅读分享会,但都在网络上进行,像这样的线下活动没有组织过。这次勾起我参加欲望的,是因为看到这是他们的第150次读书会活动,这就意味着,这个读书会的活动已经进行了很久,算算如果每月一次的话,不是有十多年了吗?是什么样的读书会能维持十多年不散场的?我参加过许多著名作家的讲座和新书发布会,不收费甚至还请人吃饭,往往也来不了多少人,而这个读书会还是收费的,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活动主持人是一位女士,看上去三十来岁的样子。一开始大家逐一自我介绍,介绍包括姓名、职业、喜欢的作家以及喜欢的诗文。我一听,职业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大家讲自己喜欢的作家大体上有泰戈尔、李白、李清照、徐志摩,甚至还有汪国真、余秀华等等。通过自我介绍,我才知道,原来读书会的组织者是一位花店老板,第一次读书会是在2017年的一个冬天,在一个简陋的小屋子里,从当时的照片上看,参加的人就两三个,然后就一直坚持到现在。这第150次读书会,大约来了20个人左右,看得出,许多人都是互不相识的。现场提问中,有读过阿来的成名作《尘埃落定》的人请举手,我看到有两个人举起了手。
抱着一肚子的疑问,我举手拿起了话筒,向一位坐我对面的年轻女同胞提问。在我的印象里,现在的年轻人浮躁得多,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大,而且现代社会玩的方式也是层出不穷,且不说永葆青春的麻将牌,单是玩手机刷视频,就够你忙的了,还有什么剧本杀、唱歌、各种朋友聚会等等,这么多的事情,你为什么会选择来读书会读书?她讲了一番她的道理,前面我提到的休闲方式,她也会去做,参加读书会只是所有选项里的一项,对她来说,欣赏美、享受美是一种成都的生活方式,美是多样性的,和意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分享美的诗文,享受汉语所带来的美感,就是她许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种。
原来在成都,不仅有麻将,也不仅有茶馆,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叫读书会!3个小时的活动里,我没有看到有人玩手机,对于一些半个小时不刷刷手机就会过不下去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真的不一样。他们就是一群文学的观众,而且是最纯粹的那种观众,他们没有让我感觉到其中的任何一点点功利心以及诉求,这和我曾经参加过的很多文学活动都不一样。
我了解的文化圈子里的文学活动就好比是一个剧组,剧组里除了导演、摄像等等之外,其余全部都是演员,有主演,有配角,有男N号和女N号,没有台词的至少也能是个跑龙套的,我不否认他们都热爱文学,但是他们的热爱和这群人比起来,却一点也不纯粹,因为他们大都是有诉求的。通过参加活动,我最好能多认识几个诗人、作家还有编辑,看能否发表一首诗,一篇文章,又或者有需要的时候,请他们为我写写评论,做个序,或者是写推荐语。一次文学圈的活动就是一个庞大的剧组,剧组里的演员们都互相恭维,互相欣赏,然后皆大欢喜,每个人都是演员,没有纯粹的观众。
3个小时的读书活动结束后,我和一个刚结识的小伙子一起走出咖啡馆,他告诉我,他是电子科大的,刚毕业参加工作,一个学工科的男生。周末,他应该去和女朋友约会的,但他却愿意交45元的活动经费,和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坐上3个小时,就为了一起读书。当然,他说他也会有其他的活动,但参加读书会,他不会拒绝。我和他道声“再见”后,我们在街的一角,往各自的方向去了。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上接01版支持市场主体扩大项目投资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在支持市场主体扩大投资方面,积极争取和运用中...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