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灵感一闪 三星堆睁开沉睡三千年的眼 对话三星堆新馆总设计师刘艺
外立面采用代表历史层叠的岩石形态,与曲面玻璃形成虚实对比,成为三星堆标志性的“古蜀之眼”站在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前,螺旋状上升的建筑,升腾起一种向上的寓意刘艺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设计方案的点睛之笔就是建筑物像一双巨眼(见图),仿如睁开了沉睡3000年的古文明之睛。它的灵感来自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造型怪诞的青铜纵目面具,透露出古蜀文明的神秘气息,并带来外星人般的未来感。
3月29日,三星堆博物馆及附属设施工程(简称三星堆新馆)动工开建,计划工期为一年。经激烈角逐,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联合体团队的设计作品——“堆列三星,古蜀之眼”最终入选!
开工前,记者独家对话三星堆新馆总设计师、中建西南设计院总建筑师刘艺,他阐释了三星堆新馆设计的灵感寓意,以及成功入选的台前幕后。
“新馆在致敬经典的同时,对标世界一流博物馆进行设计!寓意古蜀之眼的曲面造型,呼应三星堆遗址的‘三星伴月’景观。”刘艺介绍,三星堆新馆共6个常展厅和1个临展厅,净展览面积达1.8万㎡,在展陈规模上远超老馆展厅。除了展览三星堆珍贵文物,增设的临展厅还能与国内外其他博物馆进行交流展出,为游客带来更多展览内容。
记者了解到,刘艺投身建筑行业已20余年,是四川省工程设计大师,先后主持设计了成都天府美术馆、成都当代艺术馆等经典建筑作品,也是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主要设计者之一。
眼睛成了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遗址园区对话的窗口
记者:三星堆新馆的设计灵感来自哪儿?又有何寓意?
刘艺:设计寓意“堆列三星,古蜀之眼”,古蜀青铜面具通过极富表现力的眼睛,仿佛在与观众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在方案构思上,眼睛也作为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遗址园区对话的窗口,巧妙地容纳了“时空螺旋序厅”和“圜流古今剧场”两个节点空间。
外立面采用的是代表历史层叠的岩石形态,与曲面玻璃墙面形成虚实对比,形成三星堆标志性的“古蜀之眼”。
记者:新馆会有哪些新的功能化设计满足新时代的文物展陈要求和游客观展要求?
刘艺:三星堆老馆是上个世纪的一个经典作品。但它规模相对较小,功能也比较单一,很多功能分布在园区其他周边附属房屋中。
这次修建新馆的时候,我们要对标世界一流博物馆。今天的博物馆是多样性的、综合化的新型文化设施,具备展览、收藏、研究、教育以及社交等多元功能。
新馆建设也是对整个三星堆博物馆园区进行全方位提升,规模达5万余平方米,设计游客承载量将是现在承载量一倍以上。在服务游客的同时,它也是三星堆学术研究和交流基地,为专业人士提供研究、资料查询等综合化服务。
新馆采用大跨度、大空间的灵活展厅模式,为未来布展设计提供灵活性,这也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
针对展厅环境,我们配备的安防、消防、空调、弱电智能化系统都是最先进的,要将三星堆博物馆建设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博物馆,才能真正匹配伟大的三星堆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目标。
在远古时代,三星堆青铜器代表了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我们也希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能代表当今建造水平和科技力量的最高水平,让我们的博物馆能与历史产生跨越时空的对话。
“应天接地”的螺旋坡道设计
体现了新老馆的对话与传承
记者:新馆和老馆出自中建西南设计院两代设计师之手,在设计理念上,你们有何传承和创新?
刘艺:作为遗址类博物馆,最重要的是对环境的尊重,所以要求建筑是隐性的,不能太彰显,要和遗址环境融合。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处理好消隐与彰显的二维辩证关系。
我们采用的是一个斜坡覆土的造型,好像一个从地上升起来的巨大土堆。这是一个相对低调而消隐的建筑,但作为文化地标,它要有表现性,所以在土堆正面,我们设计了“古蜀之眼”——两个巨大的窗口,就像三星堆青铜面具中的眼睛一样。
一方面人们能够通过这个玻璃窗口,感受到博物馆内丰富的活动。同时,游客站在大厅内,通过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园区,看到遗址公园以及几公里外的发掘现场。
在展厅内部,我们在中庭设计了一个螺旋向下的坡道,从二层到地下负一层,形成了巨大的空间螺旋。这个螺旋是有文脉渊源的:三星堆的老馆(青铜馆)也有一个螺旋向上的坡道,表达了一种对上天、对神灵的崇拜。新馆设计的螺旋往下延伸,寓意向下探秘古蜀之源。“应天接地”,通过空间螺旋的方式,天地之间,形成新旧建筑之间的对话与传承。
对场地文脉的尊重,对老馆的呼应,是胜出的法宝
记者:这个设计作品能从国内外设计师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你觉得它的优势在哪?
刘艺:方案评审经历了很长时间,不仅建筑专家评审,更重要的有众多文博界专家来评这个方案。我想我们能够入选主要有以下原因:因为老馆是院里设计的,我们对场地文脉特别了解,也特别尊重,可能所有设计作品里,我们是最消隐的、最融入环境的一个。有些作品也很漂亮,但可能太彰显自我了。我们认为遗址类博物馆应该更服从于遗址环境的要求。
另外,我们关注与老馆的呼应:博物馆建设是一个时间传承,通过曲线的外墙把老馆和新馆联系在一起,二者是一体化设计,室内通过“应天接地”的螺旋坡道,艺术化实现新老馆对话。此外,我们还联合日本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用国际化视野与标准来设计。
方案能够最终入选,我们非常幸运。目前,三星堆的考古发掘正在进行中,我们的展览设计还会根据新出土文物特点进行调整优化。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前世今生
新馆老馆都是中建
西南设计院设计的
三星堆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这座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建西南设计院)郑国英领衔设计的博物馆,因独特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曾荣获国内外众多设计奖项。
当初,三星堆博物馆开建为何选择郑国英团队的设计?据馆方介绍,主要来源于两个关键的构思——一是“堆”,二是“谜”!设计之初,作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的郑国英反复构思,最终将眼光聚焦于“堆”这一概念。本着从古蜀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构思,团队用一组自由的螺旋曲线扶摇而上,简洁大气地生成博物馆的主体形态,巧妙做到了“建筑、文物、陈列、园林”四位一体。而青铜纵目面具等文物也给世人留下无数谜题,郑国英团队巧妙地将“谜”这一主题,作为贯穿观展路线的线索,将空间序列分为“入谜”“点谜”“述谜”“解谜”。
时至今日,三星堆博物馆仍以浪漫飘逸、神秘大气的设计和独特的建筑空间活跃于世,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也为我国新一代博物馆的多样化提供了重要范本。
然而,随着新的考古成果不断出土,现有展馆已无法容纳新文物的展示,三星堆博物馆迫切需要为上新文物“安家”!
2020年10月10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和游客中心(新馆)概念设计方案面向全球开启征集,来自国内外的57家设计公司及设计团队参与角逐,最终,中建西南设计院刘艺团队原创设计作品——“堆列三星,古蜀之眼”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据刘艺介绍,参与新馆设计后,团队深入研究,耗时3个多月才完成初稿。“我们在设计体量上不是最宏伟的,但是‘最消隐’的一个,博物馆不应只彰显自我,而应符合遗址环境整体的要求。”
最 新 动 态
今年开展月亮湾区域考古发掘
三星堆遗址的新一轮考古发掘持续引起社会关注。截至目前,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已出土编号文物11000余件。如今,发掘工作进行到哪一步了?今年有什么发掘计划?
“目前3、4号祭祀坑野外发掘工作已经结束,5、6号坑进行了提取,正从野外转到实验室考古。7号、8号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考古发掘工作,7号坑的象牙已经提取完毕,正在提取文物;8号坑本周进行象牙提取,下一步进行金属器物的提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介绍,5号祭祀坑内器物非常细碎,组合关系非常复杂,最终决定将其进行整体提取后,进行实验室考古。考古工作人员将借助三维扫描、高清晰影像采集、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等手段,通过大数据模拟,探索、研究5号坑器物之间的秘密。
唐飞表示,本年度除了继续开展祭祀区和新发现祭祀坑的发掘之外,还将以进一步了解三星堆城址聚落结构为目标,开展月亮湾区域的考古发掘。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新闻推荐
近两周,成都的天气像是坐上了过山车,“满30减15”,从燥热得像夏天,到寒风瑟瑟,转变极快。春季万物复苏,许多细菌、病毒也“跃跃...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