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和收入分配专家李实 “共同富裕”如何实现?

成都商报 2022-03-07 11:09 大字

当前,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哪儿?外界对“共同富裕”还有哪些误解?今年两会期间,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推出两会特别专题栏目《两会请回答》,本期聚焦“共同富裕”,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内收入分配领域资深学者李实,探讨“共同富裕”之路。

说起2021年的年度热词,“共同富裕”榜上有名。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之一。同时,2035年中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依然提到,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

近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GDP为80976元,比上年增长8.0%,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不过,这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对一个国家发展水平作出客观评价,不仅要看其人均GDP,还要看其国民生活水平、收入分配机制是否公平合理等相关指标。这与“共同富裕”又紧密相连。

哪些群体应该被重点关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出,在“十四五”时期“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这意味着,“扩中”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李实认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同样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提低’就是为了‘扩中’。”

李实指出,当前中国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在30%左右,低收入人群比重可能在60%-65%之间。“低收入人群中的一部分若在未来几年保持较高的收入增长,就会加入中等收入人群的行列。”李实表示,未来新增的中等收入人群,就来自现在的低收入人群。

但由“低”到“中”并非短期全部实现,李实认为,需要让低收入人群中最有潜力的群体实现收入较快增长。“低收入人群中有一部分与中等收入人群水平相差不大,这部分人通过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也能逐步成为中等收入人群。”

对这部分人,李实认为应该采取一些更加有利于他们收入增长的政策措施。“一方面要提高就业质量,有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再者,要增加一些低收入人群的财产性收入。”

对于低收入人群中,可能有部分人没有得到过很好的教育机会。“这部分人群可以通过培训方式,提高自身人力资本,从而增加收入。”

哪一类人群需要特别关注?李实认为,是低收入人群中相对贫困的人群。“一方面,要考虑他们有没有一定的就业能力。如果有,怎么能够使他们的就业收入有一个更快的增加?对于没有就业能力的低收入家庭,主要是靠社会、政府的帮扶,这就需要在社会保障的兜底上,使这一部分人得到更大的救助和帮助。”

除了“扩中”,李实特别指出“稳中”也需要重视。在中等收入人群中,有部分人的收入并不稳定,一旦受到外部冲击就有可能掉入低收入群体。“也要关注这部分人,要想办法能够稳定他们的就业,稳定他们的收入。否则他们很容易从中等收入人群变为低收入人群。”

乡村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当下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哪里?李实的回答是,在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问题,关系到全国的共同富裕进展。最困难的还是低收入群体。”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也对记者阐述了类似观点。刘永好认为,实现共同富裕,解决农村农民增收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提高农民收入这方面,李实指出“城乡融合发展”这条路,关键是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资源。

此前最常见的是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李实举例说,比如农村的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生产的各类农产品流进城市。“但现在急需形成各种资源双向流动的机制。”

李实指出,农村本身也需要发展非农产业,农村还有很多人口也需要更好的服务业,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农村也需要大量资源流入,而不能只是对城市作贡献,城市也要有资源流向农村。

农村闲置的土地,李实认为应该得到进一步开发。“这种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更多城市资本到农村。”而目前农村土地制度则是一个瓶颈。

李实的主张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在于要把土地盘活,让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得到优化配置,让农民从土地中获得收益。

“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是把农村的土地盘活,盘活土地之后便会有大量资本流向农村,资本的流入会带动人才的流入,这样农村的非农产业就可以得到发展,农村的服务业也能发展起来,而人才的进入会对公共服务有要求,公共服务也可以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乡村振兴的良性进展。”

共同富裕是否需要设立标准

共同富裕要不要设立标准?从哪些方面去设立?李实表示,学术界一直都有讨论分歧,他更倾向制定“最低富裕标准”。

“有了‘最低富裕标准’,就可以不考虑整个人群的富裕水平和差异程度,只考虑最底层人群是否达到富裕标准。如果所有人都在最低富裕标准之上,就可以视为实现了共同富裕。”李实说。

李实为构建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些思路:一方面要有用于衡量富裕程度的水平指标,如人均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有用于衡量共享程度的差异指标,如基尼系数等。

李实表示,设定“最低富裕标准”,就可以测量全国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和进度,也可以测量城镇和农村,以及不同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进度,并且会有更明确的政策导向。“有了这个标准,全社会也会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群。”

李实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是通过“提低”的方式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群之间的发展差距。“提低”不是通过“压高”(如压低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来实现,而是通过让社会底层民众有更多发展机会,不断提高其发展能力,来缩小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差距。

外界对共同富裕还存有哪些误解

要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就要先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时至今日,外界对“共同富裕”还有哪些误解?李实表示,现在主要有两种误解声音:一个是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均等富裕,另一个则是质疑能不能实现共同富裕。

“对于第一种误解,主要还是对共同富裕的概念不太理解。需要明确的是,共同富裕不是一个平均主义的富裕。”李实表示,之前有人会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不是意味着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或者改革开放以前的发展模式上。“这些都是误读,共同富裕依然还是有差别的富裕。我们需要做的是继续发展,进一步缩小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

刘永好也表示,外界会有“民营企业过时论”的声音。“但我认同一种观点,就是先做大‘蛋糕’,同时分好‘蛋糕’,让老百姓、让每一个参与主体、让我们的员工来分享蛋糕,要公平,这叫共同富裕。”

李实指出,现在与过去不同的是,不仅要追求高速经济增长这个单一目标,而且要追求发展与共享双重目标,平衡好发展与共享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增长与分配之间的关系。“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机制。”

中央提出“2050年全国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何为“基本实现”?李实认为,这意味着,再经过30年,我们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同时比起现在的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以及公共服务的差距,要有较大幅度的缩小。

李实说,不是说完全平均主义,但是,差距不能过大。一方面要能够达到很高的富裕水平,同时,又能够实现比较高度的共享。“我认为,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应该是完全能够做到。”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北京报道

新闻推荐

成都全国率先探索BOT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第三方保本微利改建经营 员工按市价三成优惠承租

本报讯(记者袁弘)刘博士最近搬到了新家,心情很好。“公寓时尚整洁,离办公室很近,整栋楼租住的都是自己的同事,居住氛围亲切、舒...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