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圈强链中重构产业发展图谱 打造“都市工业示范区”新品牌 专访成都市金牛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陈友谊

四川经济日报 2022-02-15 06:32 大字

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到诸葛孔明留下的九里堤,再到金仙桥出现的最早纸币“交子”……成都金牛区,产业历史悠久、文脉根基厚重。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开启,作为成都市都市工业主战场的金牛区将如何在成都“建圈强链”的背景下进行产业布局?如何在参与全球竞合、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区域发展中勇担新使命、再创新辉煌?近日,成都市金牛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陈友谊给出答案。

2021年三项工业指标排名第一

都市工业营收突破750亿元

“2021年,金牛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3.5%。”对于2021年金牛区工业取得的成绩,陈友谊如数家珍,“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8%,五城区中排名第一;完成工业投资45.5亿元,五城区中排名第一;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单位GDP能耗下降率等目标居五城区第一;都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年突破750亿元。”

2022年,金牛区工业经济将怎样实现平稳增长?陈友谊认为,强化对经济运行分析研判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监测预警,其次要抓好企业服务,再次要加强运行调控。

“在服务企业上,我们今年全力帮助龙头企业康弘药业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新药上市步伐,帮助拓展海外销路。”陈友谊说,还将帮助水井坊、宏华电气等指标大户稳产增产超产,为全区多做贡献。同时,加强其他规上企业服务力度,积极开展走访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树立企业发展信心,全面提升企业增产增收水平。

“今年,我们还注重工业目标运行的全过程督查。”陈友谊表示,今年该区将建立周经济运行分析制度,提高数据填报质量,确保应统尽统、“颗粒归仓”,力争工业经济“开门红”。

做深做细四大主导产业

打造“都市工业示范区”新品牌

针对产业的布局和规划,陈友谊表示,该区将重点围绕轨道交通、北斗应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四大产业”持续做深做细、创新都市工业新业态,构建涵盖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应用服务等都市工业全产业链,着力打造“都市工业示范区”新品牌。2022年,力争现代都市工业营收突破900亿元。

“我们将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产业。”陈友谊说,该区还将抢抓川藏铁路、成渝中线等重大工程建设机遇,着力强链补链延链,积极推进产业载体建设和企业培育,推动产业不断创新和聚集发展。2022年,力争实现轨道交通全链主营业务收入达1100亿元。

“北斗应用产业上我们要加快发展。”陈友谊表示,该区将以“北斗+”、天奥电子等产业园为承载,依托九洲北斗等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服务、卫星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等领域,加快推进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卫星互联网产业园等项目落地,打造国家级北斗应用产业示范基地、北斗应用产业创新发展高地。2022年,力争实现北斗应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以上。

重构产业发展图谱

大力开展细分领域强链补链延链

“围绕四大产业,我们重新构建了产业图谱,并在细分领域上进行建圈强链。”陈友谊信心满满地说道。

在轨道交通通信信号领域,重点围绕提升产业聚焦发展效应和产业延链,聚焦车车通信、智能无人驾驶等领域,积极引进北京通号国铁、广州白云电气等知名企业,进一步壮大金牛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市场主体规模,增强产业发展聚集度;同时,围绕通信信号关联产业,积极引进机柜集成、电源屏、LTE网络基带等产业配套企业,延长通信信号产业链,提升产业话语权。

在卫星互联网(北斗+)领域,重点围绕低轨卫星导航载荷、地面站、网和终端设备研发制造环节、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等环节开展工作。地轨卫星通信导航是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发挥中电科29所等国家低轨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建设单位的链主牵引,以链引链,吸引天线系统、控制系统、传感设备等卫星载荷、地面站和终端设备研发制造关联企业,促进供应链本地化。依托蓉威卫星互联网产业园,积极引进华立创通、海格通信等站网运营、服务关联企业,打造卫星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抢占规模高、市场大的产业链下游。

在无人机智能制造领域,依托腾盾科技和中航智等具备无人机产业链主企业特征的总体研发生产企业,通过产业基金投资控股、参股和释放政策红利等措施,积极引进无人机关键控制技术研发、零配件生产、系统集成服务等供应链关联企业,真正形成金牛品牌的无人机产业链。

优环境强保障

不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蓝图既定,未来已来。

“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质的营商环境和过硬的要素保障,从而才能很好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陈友谊说,为此,金牛区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企业精准服务。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差异化精准施策,优化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动态完善“1+N”产业政策,加大产业政策宣传力度,扩大政策惠及面。

充分运用“金牛都市工业信息化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强化数据监测,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街道和产业功能区,继续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深入推进“龙头企业+规上限上企业+成长性企业”的企业分级分工专业服务机制,持续开展区领导重点企业走访工作,发挥服务专员制度作用,切实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提升服务质效。

持续开展“成都市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推动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道路,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优秀示范企业。

强化土地资源和载体供给,精准配置土地资源,用活新型产业用地(M0)制度,优先供给高端智能制造项目用地。加大都市工业港标准厂房、专业楼宇建设,严格产业准入,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的物理空间。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要素聚集,围绕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聚焦信息服务、数据服务、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要素,培育和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行业数据中心、检验检测及标准认定等功能性元素,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主导优势产业发展活力。

强化市场拓展,加大城市投资机会清单、新产品应用示范场景、人才引进等资源要素配置,持续为企业和产品市场拓展提供助力。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苏俊 毛春燕

新闻推荐

四川作家蒋蓝新书《成都传》即将出版

3月,四川作家蒋蓝的百万字城市史《成都传》,将正式在成都出版发行。由本报国际频道制作的“《成都传》——会呼吸的城市史...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