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成都府》 千古诗圣心! 阿来系列讲座“杜甫 成都 诗”首期开讲
阿来系列讲座“杜甫 成都 诗”首期开讲 阿来详细解读杜诗《成都府》,并由这首诗延伸开来,谈及城市、文明、语言、记录的意义。
“关于成都的自然山水的调子是谁定的?杜甫。他怎么定的?用一首一首诗歌定的。”
2月12日下午,在轻柔的音乐中,在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西部文化产业中心“阿来书房”,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杜甫成都诗”精品系列讲座首场开讲,阿来详细解读《成都府》,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金句频出。封面新闻对此次讲座进行了全程视频直播。现场的读者们则赶赴了一场春天的诗歌约会。
当杜甫从甘肃来蜀地
《成都府》记录诗圣的孤独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成都府》是杜甫从甘肃来到成都写的第一首诗,他把自己一路上行走、观察、发现、体验、感受、情感起伏,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表达出来,成为千古诗句。阿来说,《成都府》这首诗不是杜诗中最出名的,大众流传度不高,但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说《成都府》是移步换景式、记录叙事风格,阿来认为杜甫写的另外一首成都诗歌《赠花卿》就是印象派。“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这两首中的诗句,流传度非常高。但阿来说,其实诗仙和诗圣的诗歌本意是有微妙的讽刺含义,“但是这种讽刺的含义逐渐被人们搁置,只用这些金句去表达正向的情感。在文学阅读中确实会存在的‘误读’现象,问题不大。”
从《成都府》到成都这座城,阿来引用《汉书·地理志》“蜀郡有成都县,唐为成都府”、《旧唐书》“成都府,在京师西南二千三百七十九里,去东都三千二百一十六里”、扬雄《蜀都赋》“尔乃其都门二九,四百余闾。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李白《登锦城散花楼》“春江绕双流”等多首古诗来梳理成都的前世今生。他提到,成都城墙的主体是土墙,下雨容易崩坏,后来人们就种芙蓉花树,用其根系抓土固定住城墙。这就是为什么成都叫蓉城的原因。”
杜甫所有的美好
都从书写凸显出来
梳理城市的历史,离不开文化、文字、尤其是文学的表达。诗句中的成都,更是让成都拥有了更深刻的精气神。阿来说:“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唯有跟文字、文学联系起来,城市的生命才会真正产生。其中文学表达是非常重要的言说和表达。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我一直在关注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的进展:会不会出土系统的文字。因为对于古蜀文化的阐释,文字非常重要。”
在演讲中,阿来也不无犀利地提醒读者,注意不要把文化这个概念泛化,动不动就锅盔文化、肥肠文化等等。“其实只能算是饮食习惯而已。文化中最精髓的还是文学,还是审美。”
杜甫之伟大除了他的现实主义思想,还在于他的诗歌对我们民族语言的贡献。杜甫的很多诗句已经进入了我们语言的血液河流中,成为汉语、中文的一部分。在演讲的末尾部分,他用奥地利大诗人里尔克的名句结束整场演讲:“‘在你眼前,一个人会从他那美好当中,静悄悄地清晰地凸显出来。’杜甫是一个诗人,他所有的美好,尤其是他在成都生活5年所留下的美好,都从他美好的书写凸显出来。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这种美好,一点点凸显出来——他的审美、风度、格调、品质、家国情怀。”
“杜甫成都诗”是阿来专门为阿来书房打造的个人精品系列讲座,计划每两周一期。至于为何以“杜甫成都诗”为名,阿来解释说:“自1996年到成都生活,越来越热爱成都,成都也在成长。杜甫更是我细读多年的对象。在我心里,这三个词完美融合了我想要讲的内容。”
一场过后,意犹未尽。阿来也对读者发出下一场演讲的诚挚邀约:“这只是开场。下次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徐瑛蔓
阿来讲的“杜甫 成都 诗”
吸引近150万网友在线“围观”
“杜甫 成都 诗——阿来系列讲座”首期,不仅现场座无虚席,线上直播也吸引了无数网友的驻足与倾听。截至当日讲座结束后不久,《聆听诗圣,阅读成都听阿来讲杜诗中的成都有多美》直播的全网观看量,便已经接近150万。其中,封面新闻客户端的观看量为102万,封面新闻微博、封面新闻视频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手机百度、新浪新闻的观看量共计47.2万。据统计,全网的观看量达到了149.2万。
同时,在直播间,也能看到不少网友的评价与赞美。“打卡阿来讲座”“长见识了”“讲得太好了”“穿越大唐,阅读成都”等留言纷至沓来。在不到2个小时的讲座中,无论线上与线下,观众们在阿来的讲述中穿越了时空,感悟了杜甫与蜀地的“相互成就”。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新闻推荐
诗圣杜甫1310岁生日当天阿来开讲“杜甫成都诗”扫码看阿来讲“杜甫成都诗”直播回放。□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肖姗姗成...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