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变争先中开创成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成都日报 2022-02-09 03:26 大字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新时代的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再走大呼隆、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发展阶段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谋求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路,必须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对形势的判断、对规律的把握、对目标的安排和对工作的部署上来,统筹“稳增长”与“高质量”、兼顾“提能级”与“增活力”,勇担中央和省委赋予的重大使命,结合成都实际、因时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主动应战略位势之变、争能级提升之先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发展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多重战略叠加惠及成都,前所未有地凸显了成都在全国发展版图的战略地位,前所未有地强化了成都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前所未有地赋予了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的时代机遇,我们理应自觉在肩负战略使命、服务发展大局中找位置、强担当、作贡献,不断提升城市位势能级和国际竞争力。要以共建经济圈为牵引,聚焦“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建设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点任务以及成渝“1+5合作协议”的落地落实,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国际影响力,切实提升成都战略位势、发展能级和极核功能。以建强都市圈为支撑,坚定推动成德眉资一体化,加快构建“两轴”打造“三带”,推动形成高效联通的现代交通圈、协同合作的产业生态圈、便利快捷的一体化生活圈、联防共治的生态环保圈,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化都市圈,切实提高“主干”的要素集聚力、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开放引领力,更好辐射带动全省加快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新格局。以建成示范区为统领,围绕提高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持续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坚定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全方位优化调整,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积极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实践、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新方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推动城市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主动应发展方式之变、争转型升级之先

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成都迎来了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期,既面临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潮流大势,又面临着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增长动能接续转换等多重考验,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倒逼下,过去那种主要依靠低水平资源开发、低成本要素投入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我们在转型发展上先人一着、快人一步,加快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先机、赢得未来。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面落实省“科创十条”,加快推动天府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充分挖掘用好央企、高校、院所优势资源,促进“金融、科技、平台、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更多技术成果就地转化,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重点围绕12个产业生态圈和20个重点产业链,统筹推动优势产业培育和新兴赛道布局,促进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五大要素集聚共生发展,更好延展产业链、做强创新链、配优要素链、提升价值链。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双碳”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的发展方式、发展赛道的选择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减污降碳、环境保护的问题。要抢抓绿色低碳发展机遇,以推动产业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型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努力在“双碳”时代开辟新赛道、厚植新优势。深入推进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全面实施《成都市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成都市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五年行动计划》《成都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的若干政策措施》,在人才队伍、创新平台、政策支撑等方面精准发力,大力培养引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卓越工程师,统筹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各类人才竞相集聚健康发展、科技创新活力强劲的良好生态。

主动应开放格局之变、争融通循环之先

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更好发挥开放的作用,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形成良性循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成都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腹地和门户枢纽作用持续提升,处于承东启西、沟通南北、链接内外的重要位置,在供给层次、枢纽位势和消费能级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要持续强化门户枢纽功能,用好用足省“开放十条”赋能,优化完善总部经济、会展开放发展等领域支持政策,做好市级配套支持财政资金安排。稳妥推进国际客运航线复飞和货运航线拓展,以天府国际机场为枢纽带动中西部人流物流快速融入全球交换互动网络,加大基地货运航司引培力度,完善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线网布局,不断提升枢纽集结运筹能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广投资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升级“蓉易办”平台,完善“无事不扰” “无处不在”监管服务体系和包容审慎、柔性执法机制,开展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政策服务体系,构建成熟稳定的智慧交易体系,实施蓉商培育工程,让市场主体安心投资、专心经营、全心发展。持续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一步争取中央和国家部委支持,持续深化消费制度改革,积极争取落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完善集消费品进口、分拨配送、零售推广于一体的国际消费服务平台,加快搭建“买全球、卖全球”网络体系,大力培育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消费新场景,全面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和政策引领度,全面打响成都消费、成都服务品牌。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常态开展领事官员“产业行”“园区行”活动,高水平举办“成都·欧洲文化季”等重大国际活动,进一步拓展友城网络和友城合作范围,不断提升对外交往中心发展能级。高质量做好西博会、海科会、创交会等重大展会活动筹办和展会成果衔接落实工作,积极对接港澳共同打造双向互动合作平台,不断提升高端要素集聚能力。

主动应民生需求之变、争优势塑造之先

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更好满足市民的美好生活向往,也只有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用心用情为民谋利,才能赢得群众最广泛的信赖支持,凝聚起城市行稳致远的根本力量。成都正是有了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背后的民生福祉重量,才能实现年均50万以上的常住人口增量,进而为城市快速发展注入磅礴力量。要着力优服务、增供给,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针对困难群体就业、老旧小区改造、“一老一小”服务等民生诉求,大力推动就业优先战略、城市有机更新、城乡养老服务升级、托幼一体化建设、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医疗资源扩容提质,下足绣花功夫办好每一项民生实事和民心工程。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识别、清单管理、动态调整、财政投入等制度机制,探索以商业化逻辑创新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方式,做大做强文旅、教育、医疗、体育、生活五大投资集团服务品牌,支持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促进政府市场市民同心同向发力、共建共享发展。要着力优治理、保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建设韧性城市,全覆盖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经济运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整治,全力保障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加快构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键回应”的“智慧蓉城”治理体系,通过“揭榜挂帅”“市场赛马”等方式抓紧构建以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为重点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推动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维护社区平安等治理职能沉到社区、下到基层、落到网格,持续深化“社区-小区-楼栋”三级网格体系,完善集“问题发现、人员配置、评价实现、事情解决”于一体的网格“微治理”工作机制,努力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一个“神经末梢”。

(课题组成员: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

新闻推荐

“人日”游草堂拜诗圣

本报讯(记者王嘉)昨日,“人日游草堂”第十三届成都诗圣文化节——壬寅年“人日游草堂”文化活动在杜甫草堂博物馆工部祠举...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