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译者”金晓宇稿酬千字仅五六十元? 翻译稿酬普遍偏低 几乎没人敢全职

南国早报 2022-01-24 07:55 大字

近日,因“天才儿子”一文,译者金晓宇走入大众视野(详见本报1月20日10版)。金晓宇日前透露,自己“翻译的稿费很低”,掀起网络上对译者报酬的讨论。金晓宇告诉记者,自己刚入行时是千字50~60元,现在稿酬差不多千字80元。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翻译稿酬普遍在千字80~150元,不少译者还处于“用爱发电”的状态。事实上,“翻译报酬低”是出版业长期关注的话题,为何至今仍没有解决方法?

1千字五六十元系新人入行价

2010年,金晓宇在母亲的引导下开始做翻译。2022年1月19日下午,金晓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刚开始翻译的《船热》和后来的《诱惑者》稿费“分别是(千字)50和60”;其次,退税是最近两年才有,“所以说搞翻译的一般是不赚钱的”。

对此,曾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名图书编辑表示,千字50~60元的价格虽低,“但是是业内普遍认为正常的入行价格”。

记者从多家出版社编辑处了解到,根据出版社和语种不同,外文书的译作稿费多在千字80~150元,稿酬一般会因小语种、译作质量佳和稿件难度大有所提高。

以果麦文化为例,其入门稿酬一般为千字200元,“已经算业内比较高的了”。但按两个月全职翻译10万字的速度来算,税前月收入刚好上万。“译者还是挣不到很多钱。所以翻译的确是一个‘用爱发电’的行业,几乎没有做全职译者的,除了家里条件比较好或特别真爱的。”果麦文化编辑小夏说。

某高校博士生兼职翻译小江(化名)告诉记者,他2018年入行做物理科普,已翻译出版4本书。由于译稿好,书籍出版后反应佳,他的稿酬从最初的千字75元涨到了千字95元,“这在业内已经算高的了”。

即便如此,一本科普著作10万字左右,他译完最多拿一万元报酬,扣完税也就七八千,“如果我专职做笔译,能两个月高质量地翻译一本,但两个月还挣不到1万块,想当于月薪三四千,我接受不了”。

多名译者表示,翻译需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精力,甚至不亚于做原创书。以小江翻译的科普类图书为例,他表示,查阅资料所耗费的时间比阅读文本花的时间还要长,因为面对的读者是普通大众,会更注重如何做到通俗易懂。

“一些著名科学家可能有怪癖,对大家熟知的科学概念偏爱用自己创造的描述,比如我刚翻译完某诺奖得主的一本书,某个概念只有他用了这种提法,这时我就得找在国外读博的人交流,去翻阅这个人的论文,理解他所描述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对应的是什么东西。”小江说。

多名译者表示,好的译作值得体面的报酬,出版社不应把译者当作廉价劳动力。

2多种付酬模式,依旧不达预期

事实上,对译者的稿酬标准,2014年国家版权局发布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下称“《办法》”)曾有过规定。《办法》中提到,以纸介质出版方式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可以选择版税、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或者一次性付酬等方式。

其中,版税是指,使用者以图书定价×实际销售数或者印数×版税率的方式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

记者了解到,考虑到市场销量、结算方式和周期等诸多问题,纯版税模式也可能收益更低,“如果印量不够高,版税收入不如按千字报酬来得划算,而且收款周期会更长,每年按照销量结一次稿酬”。

对学术类书籍,一般一次性印刷3000册,很少会加印,所以按版税结算收益更低。“像金晓宇翻译的本雅明,属于学术圈内的小众,而小众的学术书是很难挣钱的。”一名曾在北师大出版社工作的图书编辑说。

上述《办法》规定,一次性付酬,是指使用者根据作品的质量、篇幅、作者的知名度、影响力以及使用方式、使用范围和授权期限等因素,一次性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

多名图书编辑表示,一次性付酬是现在翻译界最为常见的合同,但要注意合同中是否买断了译文的版权。

某主打教辅类图书的国营出版社图书编辑小蔡表示,他们一般会跟译者签一次性买断合同,即译者只享署名权和获取一次性报酬的权利,不再享受其他任何权利;出版社如何使用该作品的译稿及因此获得的一切权益与译者无关。

“买断合同其实对译者的损害是非常大的。”果麦文化编辑小夏表示,她曾遇到一本质量很好的译稿,译者也愿意和果麦合作,但因译者与第一家出版单位签了买断合同,译者没有版权,即使原单位不愿再出书,也不能再用,“这份译稿就等于废了,我不得不另外再找一个译者从头来做翻译工作,很浪费人力”。

而《办法》中提到的第三种付酬模式:基本稿酬+印数稿酬。基本稿酬,是指使用者按作品的字数,以千字为单位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印数稿酬,是指使用者根据图书的印数,以千册为单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向著作权人支付的报酬。某头部民营出版商图书编辑表示,这种分配模式基本可以兼顾译者的即时收益和销量分成,“比如先支付稿酬千字110元,然后图书销量超过2万册的部分,按1%或2%结算销售或者印数的报酬”。

对于稿酬付款的具体情况,中信出版社的图书编辑称,出版方习惯在出版后半年内或交稿后一年结算稿酬,遇到书号下不来、选题沉没甚至会不支付任何费用,“个别出版方甚至会在收稿几年后毫无动静”。但无论哪种付酬模式和交稿周期,多名译者表示,稿酬依旧不达预期。

3翻译质量够高,才能涨点稿费

记者了解到,引进一本外版书一般会包括确定选题、联系版权、翻译校对、下印上市这四个环节,在每一个环节,出版公司都有相应的经营思路。

多名编辑表示,确定选题、找到自己想要翻译的书后,就会通过版代机构,跟外方、版权方联系。

据国内某出版公司外版书编辑小章(化名)介绍,在联系版权与翻译阶段,出版社需要预付版税,这是出版社产生成本的第一个环节。

版权合同签下来后,就进入找译者的阶段,译者稿酬是产生成本的第二环节。小章告诉记者,如果翻译质量够高,能够节省后期编辑成本,公司就会愿意让稿费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有关浮动范围他曾经做过相关计算,一本销量2万册的外版书,在维持营销成本的前提下,译者的稿费能够在千字120~150元间浮动。此外,也有出版社或图书公司外包给翻译公司,由翻译公司找译者。

文图均据《成都商报》

新闻推荐

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已收到850件提案

本报讯(成都传媒集团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李霞)1月23日下午,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提案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继续对大会期间收...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