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单”里显初心 “任务书”中识雄心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成都日报 2022-01-24 04:15 大字

看经济 动能澎湃

地区生产总值达1.99万亿元,增长8.6%;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在蓉世界500强企业增加至312家,17项事关成都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 2021年,成都在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位势能级加快提升。

新的一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如何稳定经济大盘、稳住社会大局,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

瞄准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成都应对挑战主动作为,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强中心城市主干带动力、极核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

成绩单

整合构建12个产业生态圈、20个重点产业链

项目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2021年,成都重大项目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整合构建12个产业生态圈、20个重点产业链,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实施重大项目招引攻坚行动,依托重产基金撬动社会资本1200亿元,引进重大项目356个,245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其中,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177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新增4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7家、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

消费活力持续恢复释放。新增中国首店74家,春熙路大慈坊街区、成都音乐坊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金融中心功能加快提升。科创板企业培育中心(西部)揭牌运行,获批设立全省首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A股上市企业突破100家,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升8位、居第35位。

跃动的成都经济曲线里,创新是最强劲的脉搏。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23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600余家,新增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11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21个,突破核心技术100项。成都智算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数字经济指数排名全国第4位。

任务书

力争落地建设亿元级重大产业项目500个以上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和全省主干,新的一年,成都将勇挑重担、自我加压,当好“稳定器”“发动机”,舞好全省发展的“龙头”。

合力谱写“双城记”,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强化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等。

加快建强都市圈,加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启动建设成德、成眉市域(郊)铁路,开工建设天眉乐高速。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压舱石”和“顶梁柱”。新的一年,一批重大项目将陆续投产,新经济新动能加速集聚,为稳住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提供坚实支撑。

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力争落地建设亿元级重大产业项目500个以上、5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100个以上。深化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新启动30个片区更新项目,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01个、城镇棚户区改造4394户,支持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1500台。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还将聚焦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全面推行“链长制”,着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优势,围绕高端芯片、高端软件等领域集中发力,加快建设中国“存储谷”,构建“芯屏存端软智网”一体化产业生态圈。大力发展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聚焦航空整机、航空发动机和工业无人机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推动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全功能运营。加快龙泉汽车城等转型发展,建成中德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力争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规上工业企业300家。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看民生 宜居安全

昨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晒”出了2021年的民生成绩单: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所、新增学位10.4万个;新晋三甲医疗机构15家,总量居全国第二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再创新高,达299天;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名。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排名全国第1位,成为唯一四度蝉联“长安杯”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成为成都一张靓丽的名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好满足市民群众幸福美好生活新需求。今年,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将稳步推进,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成绩单

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3%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成都市清理整治“散乱污”经营主体5836家,优化调整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10.8万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2.6%,生态环保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生态本底持续厚植,实施全域增绿项目2888个,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扩建开园,环城生态公园全线贯通,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3%。

在老百姓最关心的衣食住行方面。实体书店和博物馆数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金简仁等5条快速路建成通车,完成一环路综合整治。启动片区更新项目50个,改造老旧小区313个、棚户区3972户、城中村1970户,推动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1200台,打造“金角银边”示范场景200个,入选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城市。

民生改善成效明显。职业技能培训115.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新筹集建设人才公寓2.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6.6万套(间)。扎实抓好“一老一小”服务,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达12.8万张,婴幼儿托位达5.5万个、38个普惠托育试点项目加快推进。累计救助困难群体259.5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5.7亿元。完成3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造提升,连续28年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

城市不仅更加宜居宜业,也更加智慧安全。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最多跑一次”、90%“可全程网办”,“智慧蓉城”疫情防控平台正式上线使用,12345热线等平台受理各类社会诉求593.7万件,诉求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均达90%以上。建成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成都基地,排查整治风险隐患22.9万项,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 11.3%。

任务书

增加学位8万个 新增绿地1800公顷

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成都将持续用力做好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交通、住房和环保等工作,确保把每一件民生实事都做到市民心坎上。推动“幸福成都”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加大就业困难人员、灵活从业人员等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新增城镇就业23万人、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7万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5万人。

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深入推进“双减”试点工作,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80所,增加学位8万个,确保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80%,培育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60所。加快建设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等49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在医疗资源相对短缺地区建设县(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20个。实现每个街道及有条件的镇至少建设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安装独立式烟感报警器6000户。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大力发展托育机构,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率不低于98%。

新的一年,天更蓝,水更清。深入实施移动源、工业源、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持续强化锦江水生态治理。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储备林建设,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7万亩。全面建成“百个公园”示范工程项目,加快建设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建成各级绿道800公里,新增绿地1800公顷、立体绿化20万平方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秩序和活力,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今年,成都将持续夯实数字底座体系,科学规划布局感知设施,建成“智慧蓉城”运行中心。加快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加快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开展地下管网治理专项行动,推行井盖“电子名片”。实施“两拆一增”点位1000个,打造背街小巷环境品质提升示范街23条。本报记者 李颖

新闻推荐

开创新局面 交出新答卷 市政协委员热议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开幕会精神

1月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五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幕。使命呼唤担当,奋斗成就未来。出席会议的市政协委员纷...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