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李劼人的另一面

成都日报 2022-01-22 05:24 大字

李劼人参与投资的嘉乐纸厂大门旧照

1957年李劼人在菱窠修改《大波》

嘉乐纸厂董事长楼,李劼人曾长期在此办公

李劼人孙女李诗华在祖父像前

《李劼人往事:1925-1952》封面

龚静染在草堂 肖全 摄

本报记者 吴亦铮/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提要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2021年是李劼人130周年诞辰,四川作家龚静染所著《李劼人往事:1925-1952》出版。在这本书中,龚静染锁定李劼人在乐山创办嘉乐纸厂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嘉乐纸厂公私合营的这段时间,以李劼人与嘉乐纸厂为主线,展开了一幅长达27年的民国时期成都的社会画卷。

《李劼人往事》一问世就入选2021商务印书馆年度十大好书,这是国内出版界最有分量的读书榜单之一。在2022年春节到来之前,记者专访龚静染,听他讲述自己心中和笔下那位有血有肉的李劼人。

嘉宾

龚静染,作家,现居成都。出版有《桥滩记》《浮华如盐》《河山有灵:岷峨记》《昨日的边城》《西迁东还》等十多部文学作品集。《李劼人往事:1925-1952》评为2021商务印书馆年度十大好书。

评点

对能够阅读并欣赏中国文学的人而言,鲁迅、李劼人、沈从文……显然是足以登上世界文坛的。——马悦然

我认为,当下社会对李劼人的文学作品关注和研究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够。在我看来,李劼人写成都的艺术水平,不亚于老舍写北京的艺术水平。——马识途

对话

故纸堆中 有血有肉的李劼人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创作这本书的动力是什么?

龚静染(以下简称龚):乐山是我的家乡,我从小在五通桥一带长大,听到了很多当地龙门阵,其中李劼人在乐山开纸厂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毕竟那是四川第一个机器造纸厂。后来写作成了我的职业,却一直没有写一本关于李劼人的书,这确实在我心底留下了一抹遗憾。

2017年我计划写一本与“盐”相关的书,在乐山各地档案馆查资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很多与嘉乐纸厂有关的档案卷宗,里面有很多关于李劼人的资料,比如公私信函、会议记录、往来电文、经营册表等。

这让我非常惊喜,透过这些书写在泛黄纸张上的文字,我觉得李劼人似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刚刚离开不久。我仿佛穿越了时光,与这位文学大家有了思想交流,他不再只是出现在史料、书籍、轶事中那个冷冰冰的刻板符号,而是一位有血有肉、鲜活无比的人。当时我就决定要写一本关于李劼人的书。

记:写作最困难的点位在哪?

龚: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非虚构写作,《李劼人往事》同样也是如此,保证各种资料、事件的真实性是最基础的工作。我掌握的资料非常庞杂,加之文件年代久远,很多资料出现了破损和缺漏,辨识和梳理工作量很大。

说起来,嘉乐纸厂这些资料能够在今天被我翻阅,实在是得天之幸。1990年嘉乐纸厂破产后,这些资料就命运多舛,甚至差点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后来侥幸被档案馆收藏,但也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关注,束之高阁,被尘埃蒙蔽。

如果说最困难的点,那必然是整理档案史料,前前后后我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一件一件地查看、记录、辨校和归类。这个工作过程中我经常感到头晕眼花,憋气烦闷,这时就出去走一走,透透气,然后回家继续整理,继续写作。2020年疫情暴发,却给了我一段足不出户、专心写作的时间。这本书写了3年多,全书35万字,但真正写作也就一年左右。

办纸厂27年 实业家李劼人

记:为什么将写作锁定在1925年-1952年这段时间?

龚:李劼人出生在一个城市平民家庭,当过小职员、留过法、开过餐馆、办过报,也在高校里任过教,新中国成立后还担任过成都市副市长。在他的精彩人生中,创办四川省第一家现代造纸厂——嘉乐纸厂,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节点。从他1925年办纸厂,到1952年嘉乐纸厂完成公私合营改造,这27年覆盖了李劼人人生最具代表性的阶段。

李劼人与嘉乐纸厂的27年,之前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是因为一方面大量史料藏于文海,难觅其踪,另一方面人们对李劼人的关注往往浮于文学作品和奇闻轶事这些表面,很少有对特殊环境下作家的创作,以及作家与作品之间深层而细微的关系进行研究。

在我看来,这些曾经被忽视的东西非常重要,也非常有趣,因此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从另一个源头引出对李劼人研究的“活水”,用嘉乐纸厂的兴衰起伏,串联起李劼人的精彩人生,也串联起这27年四川的社会百态。

记:嘉乐纸厂这段经历,对李劼人意味着什么呢?

龚:1925年,李劼人34岁,这一年他创办嘉乐纸厂,直到1952年他61岁,嘉乐纸厂完成公私合营。这27年,是他人生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段。他三分之一多的人生都跟嘉乐纸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这段时光,放大到整个社会和时代来看,又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无论是对李劼人的事业,还是对他的文学创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嘉乐纸厂的社会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四川第一家机器造纸厂,纸张的生产供应从客观上支援了四川的文化、教育发展,这在抗战时期尤为突出,这里面有李劼人很大的贡献。当然,通过嘉乐纸厂,李劼人也有了更多的社会活动资本,比如支持办刊、赞助办学和做慈善事业等。而且通过纸厂,李劼人和四川军政界人士如孙震、邓锡侯、田颂尧等产生了交集,也让它成为研究民国社会史非常好的标本材料。

其次,在嘉乐纸厂的工作经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在《天魔舞》一书中,他一开篇就写到了一个“同益曹达碱厂”,这个厂是真实存在的。其实李劼人的很多写作,包括小说、随笔,都有很多“史”的元素,有真实的历史背景,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原型,因为嘉乐纸厂本身就是一段波澜起伏的历史,这与他的写作是相互辉映的。

江湖中人李劼人

记:你笔下的李劼人是怎样的人?

龚:一个文学家,是如何身兼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这些身份的?因此,我笔下的李劼人是一个多面化的人,有血有肉,鲜活而真实。从我对他的研究来看,李劼人是一个生活中很豪爽,很有些江湖气的人。由于长期在社会上活动,开餐馆、写文章、做实业,朋友三教九流,他又是个懂人情世故、非常精明的人。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是写不好那些文学作品的。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可以看出李劼人的性格。1925年未创办嘉乐纸厂前,李劼人在《川报》任职,某一日他和朋友聊天,说起印报纸的纸张质量实在太差,又谈起四川还没有一家现代化的机器造纸厂。在这种情况下,李劼人振臂而呼,召集朋友们一起筹资,自己开设造纸厂来改善四川近代工业落后的局面。最初李劼人设想凑两万元,就把纸厂办起来,后来一看,根本不够。没钱,怎么办?李劼人有个跟他学法语的学生,曾经在乐山邮政局工作过,认识四川最大的丝绸商陈宛溪。李劼人与陈宛溪素昧平生,只是靠一封推荐信,居然在第一次见面后对方就爽快地定下了以4万元投资嘉乐纸厂的计划。陈宛溪是李劼人最大的贵人,李劼人晚年每每想起这段神奇的经历,“回思起来,尚觉诧异”。

从这个小故事能看出什么呢?首先,李劼人是一个很有胆魄的人,当时他的经济状况很拮据,却敢于拿出仅有的1000多元去筹办造纸厂,这种胆气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另外,他与陈宛溪的交道也是一段传奇,一个名声未显的年轻人敢于去找当时的大富商拉赞助,关键还拉成了。这不得不说,李劼人身上有着令人信服的独特魅力。而且他也不是一个书呆子,是有能力有手腕的。

成都最大文学IP李劼人

记: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去看待李劼人的文学地位?

龚:相当一部分普通读者接触李劼人的作品,大多集中在《死水微澜》上,因为毕竟被多次改编为影视作品,最多再加上《暴风雨前》和《大波》。他的作品多用四川方言,因此许多读者认为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这种认知是非常片面而偏颇的,其实李劼人的短篇小说、杂文、随笔、翻译作品相当丰富,包括大量记录成都市井生活、文化历史的文章,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成都通”,他的作品对研究老成都的历史、文化、民俗、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

近年来,随着对李劼人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李劼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被严重低估。从他的文学作品价值来看,是不逊色于老舍、茅盾、巴金等人的,还有评价认为《死水微澜》是“中国最好的长篇小说”。

记:在乡土气息外,李劼人的文学创作有着怎样的特点?

龚:李劼人文学创作中浓浓的川西乡土气息,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他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生在成都死在成都,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成都度过。这种长时间的生活经历,让他的创作题材来源于家乡,天然地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但李劼人绝不是纯粹的乡土作家,透过方言,我们能够看到中西文化的一种有机融合,他的写作具有世界性。

在我看来,李劼人的文学创作有三个源头。第一是法国文学。他曾经在法国游学四年多时间,大量时间都需要自己勤工俭学,而他赚钱的手段就是翻译文学作品。这段经历让他紧密地接触到了法国文学,而十九世纪的法国是文学作家星光璀璨的时代。李劼人翻译过莫泊桑、福楼拜、罗曼·罗兰、都德、龚古尔等法国作家的作品,他们或多或少影响了李劼人的创作。后来也有人把《死水微澜》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相提并论,不得不说,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此外李劼人深受当时法国“大河小说”影响,汲取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创作模式和全景式的叙事风格,用文学再现历史。他曾计划创作十部“联络小说”,开启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先河,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未能实现,令人惋惜,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文学地位,郭沫若就称他为“中国的左拉”。

第二是中国的旧小说。他一直非常喜爱读明清时期的旧小说,还拜托好友舒新城为其“代购旧小说若干”。他的小说在人物和细节描写中常见旧小说的风格神韵,可见他在传统文学的继承上有深厚功底。

第三是四川方言。他描写的是四川的背景,刻画的是四川的人,有些文字必须要用四川话才讲得清楚,说得透彻。李劼人在作品里用鲜活的四川方言为文字赋予了灵性与自由,保持了自己的风采,这恰恰是他对文学的贡献。

记:我们今天关注和研究李劼人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龚:李劼人作为生于成都逝于成都的成都作家,是成都文学领域一个最大的文学IP,随着对他的研究不断深入,他在文学创作和思想上的光辉将照亮更多的人,同时也将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再添一道亮丽光环。

我希望《李劼人往事》的出版,擦去历史的灰尘与偏见,为读者展现一个更加丰满,更加鲜活,更加有血有肉的李劼人,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方向与文献资料,让四川这位出色的文学大家得到应有的肯定。

手记

2022年1月18日 成都

20年前,我来到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读书。那时成都的城市规模远没有今天这么大,学校周围基本就是农田。要到繁华的“城里”,需坐38路或56路公交车,走上半个多小时。让每个新生印象深刻的是,出川师北门往“邮电校”(现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走不了多久,就能看到一个路标指示牌,写着“李劼人故居”。

当时我很好奇,李劼人何许人也?军训后我和同学相约前往,只见一片农田之间,一座二层的砖木结构小屋矗立其中,灰瓦红柱白墙竹篱笆外加一片小园子,很有些乡土气息。在这里,我知道了李劼人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所著的作品最出名的就是《死水微澜》,仅此而已。

真正对李劼人有更多兴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是在工作以后。在查阅民国时期与老成都的历史时,发现李劼人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节点,辛亥革命、成都大学、嘉乐纸厂、指挥街开“小雅餐馆”、川菜美食等,这些领域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新中国成立后,李劼人还担任了成都市副市长。至于文学作品,他的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堪称“四川的近代史”,巴金评价,过去的成都生活在他的笔下,而郭沫若则认为他是“中国的左拉”。

近年来,随着对李劼人研究的不断深入,他的文学地位得到了全新的定义和评价,而龚静染对他的评价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四川百年来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大师,至今无人超越。

谈起写《李劼人往事》的过程,龚静染坦称“完全是个意外”。作为一名生长在乐山的作家,他虽然从小就知道李劼人的故事,但2014年,在菱窠参加纪念李劼人诞辰123周年的活动时,他都没有想过会写一本与李劼人有关的书。而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发现了很多李劼人在嘉乐纸厂时的公文和信件,这一刻,他的创作热情迸发出来。

这本书出版后被评为2021商务印书馆年度十大好书,还上了央视新闻。龚静染说,书能够被大家认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位四川文学史上的大家,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李劼人将获得与之匹配的历史地位。“这一点,也是我创作的初衷。”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金兴防水集团

斩获“2021年度·质量榜样50强”荣誉产品质量安全永远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话题。建筑防水材料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性材...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