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初心
□张琳
苏格拉底有一句经典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论语》中亦云: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若期望“智慧”的生活,必当慎思而敏行。这些经典观点表达的是反思才能使人进步。
一道“双减”令引发出各种“不知所措”的焦虑,其中处于焦虑中心的是家长:减少了作业尤其是淡化考试分数让家长一下子失去了一贯的拼命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而倍感焦虑,减少了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教育的“补习”更让家长觉得没有了针对性的“充电”又该如何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而不知所措。面对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本质的“双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需要反思: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转变教育思想、思路、方法,我们都应该做些什么?
A“从众”制造焦虑
王符在《潜夫论》中说:“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智有相万也,学与不学之异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先天的智力水平没有百倍的差距,而最终的智慧有上万倍的差距,原因是后天学习与不学习造成的差异。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让后天学习条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别人家的孩子”在学什么、是怎么学的,已经不再是秘密。在这样的情形下,几乎每一位家长都会拿“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参照,在完全不考虑自己家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兴趣的前提下,“逼迫”自己家孩子也“跟风式”地学习英语、奥数、编程以及音乐、舞蹈、书法、绘画乃至于拳击等,似乎只有将自己家孩子培养成“全能冠军”才不至于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这种“从众”的心理,导致哪怕自己家孩子只是在某一个小点上稍微有些“不完美”,家长都会无比焦虑,而焦虑不断叠加的结果是现在不少家长产生羡慕嫉妒恨:羡慕嫉妒“别人家孩子”和他(她)的家长,恨自己家孩子“不争气”。
前几天,笔者看见一位母亲批评自己孩子时罗列了孩子因为玩了一下午而未能完成的“作业”——奥数题未做,棋谱(围棋)没看,书法未写,而接下来当天晚上要学拳击,第二天上午要学英语、下午要学编程和机器人设计、晚上还要学街舞。孩子看上去也就八九岁,对母亲的数落并没有争辩,只是说了句“我下午没有玩爷爷的手机”。笔者试图帮孩子解围,孩子的母亲也是不容争辩地说:“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自己不会以后如何参与竞争。”她还称:自己也不想孩子这样“打仗式”的学太多,但看到自己同学、朋友、亲戚家孩子都这样,自己也是“别无选择”。看着那个孩子远去的背影,笔者不禁一阵心酸:孩子快乐吗?
B反思创造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明确指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对如何反思,上述报告提出需要增强教育的包容性、重视学习空间、采用综合教育方法。
曾经有一位同学在网上这样留言:“我们每天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深感疲惫。但是我们不得不努力学习,因为我们不想让父母失望。”而父母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中不断给孩子“施压”,除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也把父母逼迫得“不近人情”的重要因素。可是,有多少人冷静思考过: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又该怎样培养合格或优秀的人才?因此,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报告中提出的应对办法,我们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都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毕淑敏曾说:“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他都应该有完整的体验。”的确,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去经历,父母无法替代也不能由父母做决定。家庭教育中,父母(包括亲近的长辈)应该做的是当孩子的承受、经历、体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跟孩子一起去探寻消除困难的方法、找到科学合理的前进路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家庭教育中忌讳拿“别人家孩子”作对比来否定自己家孩子、否定父母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思想思路和方法,更不能试图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实现愿望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为希望越大,往往失望越多。
虽然近年来学校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唯分数、唯升学的弊端也非常突出,以至于偏离了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初心。在“破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思想、思路、方法都需要反思: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在一个人步入社会之前,接受学校教育占用的时间最多、花费的精力也最多,学校教育效果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破五唯”就是要回归“立德树人”:“立德”就是要塑造良好的品格、形成健全的人格;“树人”就是培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获得真才实学。笔者一位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的朋友对基础教育阶段老师们的口头禅“上大学就好了”颇有看法,他说,中小学老师那句“上大学就好了”不知耽误了多少人,因为大一的很多学生非常迷茫——大学老师上课来下课走的教学方式让大一学生不知所措:没有老师“盯着”自己除了听课就总是无所事事。而当学生进入大三,开始思考也不得不面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时才发现自己连方向都找不到,于是通过“考研”来推迟就业往往就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但考研“上岸者”毕竟很少。由此可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需要反思的地方还有很多。
延伸观点
延伸观点1:习惯比知识重要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最焦虑的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还不努力。如果我们只看到这样的“后果”,显然无法找到好的办法,我们需要透彻分析造成这种“后果”的“前因”是什么才能对症施策。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位在孩子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家长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好的学习习惯比努力学知识重要!这位家长告诉笔者:他家孩子上中小学时看似一点都不努力(因为即使是上高三也是每天都要大游戏),但学习成绩却一直很好,当朋友或同学、同事问他有什么“高招”时,他的回答是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就“OK”——课堂上集中90%以上的精力,让所有学习上的难题基本上在课堂解决;课外如果有时间可以看点闲书,而且即使是玩游戏也要认真玩并玩出水平来。当然,好习惯不会自然产生,需要家长“努力”。这位家长说: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宜早不宜迟,他家孩子的学习习惯就是在上幼儿园阶段就基本形成了。他说,因为幼儿园老师向他“告状”说孩子在学校不写字也一周都未完成家庭作业(上世纪末幼儿园可以进行知识学习),他以此为机会,在严格要求孩子完成“任务”后告诉孩子“在学习上绝无商量余地”,并且明确指出课堂上集中90%以上的注意力,就会学得轻松而且成绩一定好,通过几次要求、“念经”(孩子喜欢讲父母讲道理称为“念经”)后,孩子以后的上学基本上就是“放养”了。
延伸观点2:每天前进一小步
《荀子·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不会自然产生,需要积累。学知识的过程中幻想一夜之间突飞猛进完全是自己“偷懒”的借口。每天前进一小步,十天、一月、一年后,你会发现自己是真正“突飞猛进”了。笔者一位朋友的孩子当年考上“985”大学后总结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是一项长跑运动,比的是谁能以比较理想的成绩跑到“终点”,而不是在某一段创造“奇迹”。这位朋友还讲了一个小故事:他家孙子在一岁半时老是“缠着”他要学习识字而且一周就认识了500余字,但他觉得不妥就有意通过将故事、看标牌等方式“间接”教孙子识字,两年下来发现小孙子认识了2000余字而且能自己阅读简单的书籍了。从这个小故事可以发现,只要每天都有进步,日积月累就一定会有“意外收获”。
写在最后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家长与其在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中为自家孩子还有差距而焦虑,倒不如自己多反思:自己强加给孩子的各种学习“任务”,孩子都喜欢吗?自己是否清楚孩子的兴趣?自己是否每天都能发现孩子的进步并予以肯定?孩子明白“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吗?也许,不断地反思会让自己发现:帮助孩子健康(身心健康)成长,才是家长最该做的事。[作者简介]张琳,成都林鸿创客图书有限公司、成都市金牛区蓉城浩斯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法人(总经理),长期从事图书教辅资料经营和文化艺术培训管理工作。
新闻推荐
5万亿新台阶市州发展格局出现新变化扫一扫,了解四川经济发展新态势。1月19日,省统计局发布2021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全省...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