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一年文旅“出圈”难不难?

陕西工人报 2022-01-13 05:45 大字

《唐宫夜宴》火热“出圈”。

正如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声称“元宇宙是疫情“憋出来”的”,新冠疫情带来的变化正在倒逼各行各业有所因应。同样,2022年,在持续迁延的疫情之下,旅游业面临的也是“回不去”式的变革,对于行业彻底变革和行业复苏重振的迫切需求,已成为业界需要同时应对的两大挑战。

在双重挑战之下,疫情出乎很多人意料地迈入第二个完整的年度时,文旅“出圈”不多不少,而在“出圈”的表象之下,人们可以发现,哪些变化是由行业底层发展逻辑所决定的,而哪些仅仅是昙花一现。

在今天的互联网生态中,人们通常把“出圈”等同于网红、直播、流量等关键词,等同于在屏幕前大声喊着的“家人们”“321,上链接”。正因为如此,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第一年,很多遇到困难的文旅企业都直接把目光投向了直播带货,包括很多头部企业都加入了这个行列,还有一些探索成立自己的MCN机构(管理直播的机构),切入流量产生的上游链条。

然而,事情并不简单。进入2021年,文旅领域的“出圈”并不频繁,这首先要从流量产生的源头找原因。就连接KOL(关键意见领袖)和公司的关键桥梁MCN机构来说,在旅游这个垂直领域,几乎就没有名头叫得响的MCN机构。

抛开MCN机构,在以所谓的“大V”等为代表的KOL流量源头,文旅垂直领域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旅游博主虽有不少,但是在粉丝量、阅读量等方面都与其他垂直领域难以匹敌,就连文旅相关的话题阅读量也大大少于其他领域。

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态中将文旅“出圈”的希望寄托于这些网红、流量之上并不现实的原因。在疫情期间,有很多地方或者景区都组织博主、网红用直播、制作视频等方式加强营销,但是极少能够真正“出圈”,更多只是自娱自乐。

事实上,网红、流量无法成为法宝的原因存在于文旅领域的底层逻辑中。文旅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体验性活动,在技术不能取得突破之前,网红描述的虚拟体验要想打动屏幕前的消费者,比其他快消领域的产品要难得多。正因如此,文旅垂直领域的网红、流量直播、带货的转化率低是业内公认的,很难“出圈”不足为奇。

虽然文旅“出圈”指望不上网红、流量,但是2021年,文旅领域还是有一些“出圈”现象惹人关注,比如老家河南、三星堆考古发掘、望得见雪山的成都等,外来的则有北京环球影城的威震天和上海迪士尼的玲娜贝儿等。

这些文旅“出圈”现象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集聚的流量是很扎实的,在社交平台、资讯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全渠道都有很好的“出圈”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性热点。比如从《唐宫夜宴》开始,到“水下洛神”“舞千年”再到“戏剧幻城”,老家河南给自己牢牢贴上了文化标签,影响广泛,而且带来了旅游效益的直接转化。

为何它们能够“出圈”?从表面看各有原因,老家河南的文化元素、三星堆的考古发掘,甚至成都是因为空气质量大为改善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则是因为这些“出圈”都符合当前文旅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即疫情倒逼的高质量和融合发展。而外来的“和尚”威震天和玲娜贝儿则是高质量IP转化的典型,是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出圈”的典型。

事实上,在疫情暴发前,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不那么迫切,毕竟作为世界第一大客源国,单单是人口红利就足够让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在疫情之下,文旅领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当人群减少移动时,只有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满足消费者特异化的需求,在这样的底层逻辑之下,只有高质量内容作为支撑的文旅要素才能“出圈”就并不奇怪了。

另一方面,旅游本身就是拉动效应很强的产业,对衣食住行的带动都很明显,所以融合本就是文旅应有的题中之义,是底层逻辑。疫情之下,单靠旅游本身很难吸引到流量,但与文化元素、美食、考古,甚至是生态等的融合就可以反过来推动旅游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的一部分,不但能吸引流量,也能吸引增量的消费群体。也就是说,在疫情冲击之下,旅游只有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更加大众化才能“出圈”。□林楠

新闻推荐

2021阅卷人 民生实事还有哪些需求 请市民来“阅卷”

一座城市民生实事做得如何?市民是“出题人”,也是“阅卷人”。1月12日,成都召开2021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