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文体……成都都市圈更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圈中人,“同城生活”这样过

成都商报 2021-12-01 03:43 大字

居民就医“一码通”全面推广,天府市民云服务已延伸至德眉资三市……“无差别的同城生活”正在成都都市圈“照进现实”,未来还将有更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11月29日晚,四川省政府网站公布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中,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成为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规划》明确,将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突出均衡化、便捷化、人文化、品质化导向,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整体提升优质公共服务水平,共同打造城乡融合的优质生活圈。

教育

统筹教育资源跨市配置

如何推动教育同城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统筹教育资源跨市配置,有效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联盟,优化成德眉资4市中小学布局,鼓励成都优质中小学校与德眉资合作办学,促进优质网课资源全域共享,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试验区改革发展。

组建区域型、行业型及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深度融合。同时,将推动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 协同打造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支持在蓉高等院校到德阳、眉山、资阳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医疗

公立医院将“一码(卡)通”

未来,成都都市圈内还将共建共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规划》中提出,将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创新医疗服务共享模式,促进医疗服务均质化发展。

成都都市圈将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及监测预警机制,建设传染病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优化基层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推进省疾控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生物安全三级( P3) 实验室建设,提升县(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和区域重大疫情救治基地。

《规划》还提出,将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公立医院社会保障卡(含电子社保卡)、电子健康卡就医“一码(卡)通”,推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建立疑难重症会诊和转诊绿色通道,完善急救医疗网络联动协作机制。此外,还将探索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文体

推进体育场馆全域开放

《规划》提出将共促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将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成立成都都市圈演艺联盟,鼓励联合创作和演出优秀文艺作品,联合打造三星堆、大熊猫等天府文化名片。

与此同时,成都都市圈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将更加优化,将探索省级和市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等联盟式运行模式,完善“惠民一卡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等共享服务,推动文化设施向成都都市圈居民全面开放。

此外,还将加强体育赛事和户外运动资源统一规划开发,协同建设成都国际赛事名城,推进国际赛事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推进体育场馆全域开放。

社会保障

促进住房保障共建共享

《规划》明确,成都都市圈将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共享人力资源和就业岗位信息,推动政策衔接、异地通办。

《规划》还明确,将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加快社保医保服务同城化,推动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关系跨地区无障碍转移和缴费年限互认,实现工伤保险互通互认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同时,成都都市圈还将推进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合作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康复中心、医养联合体,实行养老床位补贴跟随人走、异地结算,并将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规划》还提出,将推动公租房保障范围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住房保障共建共享。同时,推进住房公积金政策协同,探索推动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同城缴存和同城使用。

社会治理

构建圈层联防联控网络

成都都市圈还将协同开展社会治理。《规划》提出,将成立成都都市圈社会治理联盟,深度运用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成都都市圈将加强机场、地铁站、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治安防控,开展交界地带协同共管,构建圈层联防联控网络。并将建立区域联防联动机制,构建一体化应急协同联动体系。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成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制图 李开红

新闻推荐

巩固文明单位创建成果 成都云公益这样做

为一线防疫人员送去八宝粥“希望这些八宝粥能给他们带来暖意,为他们抵御寒冷。”11月9日晚,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与某餐饮...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