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高小华:成渝老中青三代艺术文化交流从未中断

四川日报 2021-11-02 06:09 大字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涵予

成都和重庆水乳交融。作为西南地区艺术重要版图,成都和重庆也有着共同的巴蜀文脉,成渝双城“艺术圈”的交流从未中断。著名油画家高小华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作为四川省油画学会会长,重庆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他,其个人发展背景中交织着成都、重庆的双城色彩。

“三进三出”重庆见证少年、青年、中年三个重要时期

生于南京的高小华,6岁时随父母迁居重庆,13岁又随家人去了上海。1977年返渝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学习。

作为四川美院77级油画班班长的高小华,在重庆读书期间,就凭作品《为什么》开创了中国油画“伤痕美术”先河,震惊中外艺坛。毕业时再以大手笔创作巨幅油画《赶火车》轰动画坛。在这幅长4.5米、高1.5米的巨型油画中,真实地描绘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老百姓赶火车的场景,被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上世纪末,该画获得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1982年,高小华毕业留校执教,随后被调到中央美院,之后又赴美留学。2000年回国后,他又再次回到重庆任教。“三进三出”的重庆经历,让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少年、青年和中年时期都留有“重庆影子”,而这份经历也直接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

“母校究竟留下了什么,让我们几十年都魂牵梦绕?”高小华常常这样问自己。2020年10月28日,在四川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上,高小华道出了心中的情愫。“我曾多次‘梦回’川美黄埆坪的老校院子,当然,梦见最多的还是院校里的人。尽管那个年代物质严重匮乏,但‘川美人’从不缺对艺术执着的理想和热情,还有奋发进取的精神。”高小华说,“后来有幸毕业留校任教,昔日的师生,便成了同事和忘年之交的朋友,而我曾经执教过的部分学生亦成为日后‘川美’最优秀的骨干教师、领导。这让我对母校有着更深刻的记忆与情感。”

寓居“安逸”成都开启深度创作推动两地艺术交流

2006年,在西南民族大学的邀请下,高小华来到成都任教,寓居至今。他坦言,来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喜欢成都悠闲安逸的城市氛围。早在1976年,高小华因为探亲第一次来到成都,就莫名地喜欢上这座城市。寓居成都,让他得以从前半生那种闯荡世界的不安中安定下来,进行一些深度创作和思考。

其实,高小华与四川的渊源远不止于此。1983年,高小华前往凉山彝区腹地布拖,意外收获魂牵梦萦的灵感源泉——带着泥土馨香与原野气息的“彝味儿”,创作的《布拖人》组画,生动再现了凉山彝人特殊的生存环境、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

高小华戏称自己为“遗留古董”:“我的心始终与大西南这片美丽的土地紧紧维系在一起,这样一份四川情怀,尤其是对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极有感情。”

定居成都后,他又在这里完成了以重庆山城为背景的《后街》系列,关注现代化背景下,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在成都的这些日子,他对具有历史性题材的超级绘画创作兴趣愈浓,诸如《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周易·占筮》等国家工程的前期构思和准备也都是在成都完成。

回望成都、重庆两座对他颇有意义的城市,高小华总结,重庆让他直面现实,直接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成都则让他安定下来,将过往所经历的种种沉淀。

“自古以来巴蜀文人荟萃,是有原因的。”高小华表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成渝两地,文脉相承,老中青三代的艺术文化交流从未中断。他认为,在如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这一交流效应无疑会被再扩大。

新闻推荐

看乳腺疾病 遇上男医生不尴尬

站在走廊里,就能听见几个女患者你一句我一句地摆龙门阵,向身边的病友讲述着自己的病症。这时,乳腺外科诊室里传来一个男人的...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