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核”之手 握“项”未来

成都日报 2021-11-02 02:53 大字

从全球首例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不减速穿越机场航站楼工程,到成渝两地共同开行中欧班列(成渝号),再到两地共同创新研制智能网联新能源公交车、共同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实现区域内“一网通办”、挂牌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展经济研究院”……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一批批引领性、支撑性、功能性合作共建项目相继落地生根发芽。

在双核引领区域联动、统筹协同合作共建中,成渝两地拧成一股劲形成强大合力,加快把重大决策部署机遇转化为政策红利和发展实效。近日,本报记者兵分六路走进成渝地区合作共建项目建设一线,探访成渝“双核”紧紧握手,以唱好“双城记”为牵引,持续增强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合作主题1

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

未来可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科学规划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基础设施联通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化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庆、成都间1小时可达。

全球首例时速350公里高铁不减速穿越机场

成自高铁年底全面完成“咽喉部位”施工

“目前,正在抓紧进行土方回填、边坡防护、交通涵施工,确保今年年底项目顺利完成施工。”昨日,在成自铁路5标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在他们头顶上空不时有飞机掠过,距离他们不远处就是已投用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由中铁八局七公司负责施工的成自铁路5标项目,是成自铁路天府国际机场下穿隧道土建及相关工程,线路总长2.3公里,是目前国内下穿机场航站楼、机场跑道最长的明挖隧道。项目建成后,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将穿越隧道,成为连通成渝两地的最快通道之一。届时,旅客可以“天上地下”无缝换乘。

据中铁八局七公司施工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隧道主体分三个工区进行衬砌对接,因施工难度极大,该项目被称为成自高铁建设的“咽喉部位”,于去年12月31日顺利完成了隧道主体工程。

截至目前,中铁八局七公司成自铁路5标项目部已完成基坑开挖、隧道主体及洞内水沟电缆槽等工程,正在进行土方回填、边坡防护、交通涵施工,其中土方回填已完成90%,边坡防护完成40%,交通涵完成80%。

成自高铁正线北起成都东站,经成都天府站、天府机场站、资阳西、资中西、威远,接川南城际铁路自贡东站,是四川第一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183公里,计划于2023年内全线建成通车。其中,成自高铁天府国际机场段是成自铁路先期开工段,隧道全长7.84公里,是全球首例时速350公里高铁不减速下穿机场航站楼的隧道工程。

据介绍,成自高铁对加快形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构建成都至昆明快速客运通道、成渝第二条快速客运通道,加强成都、重庆和昆明地区间经济交通联系,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其建成通车后,将实现成自城际铁路在自贡东站接川南城际铁路,与川南城际铁路自宜段组成蓉昆高铁(成都-昆明)、与川南城际自泸段组成成渝高铁二线(成都-自贡-重庆)。

合作主题2

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

未来可期

《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协调联动,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打造西向开放前沿高地,紧密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统筹优化中欧班列(成渝)去回程线路和运力,推动集结点、代理、运输、仓储、信息等资源共建共享,强化多式联运衔接,探索国际贸易新规划,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欧班列齐鸣打造合作共建的高效运营样板

成渝两地中欧班列线路覆盖欧洲全域

10月17日,一声汽笛长鸣,搭载上万台液晶显示屏的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直奔东欧平原——白俄罗斯。这趟中欧班列的货物,来自于成都青白江欧洲产业城成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

成都康佳电子有限公司制造总监庞双成称,自从今年6月底发出中欧班列出口“第一柜”后,成都康佳加速海外战略布局,不到4个月时间将产业触角延伸至东欧平原,“依托中欧班列国际通道优势,成都国际铁路港已成为康佳集团欧洲业务中心的枢纽,是康佳进军欧洲市场的桥头堡。”

今年1月1日,成渝两地铁路港同时鸣响了中欧班列的汽笛声,两地中欧班列不再分彼此,共同开通了中欧班列(成渝号),开启两地携手合作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打造合作共建、高效运营样板的新征程。

成渝两地是全国开行最早、运行最稳定、影响力最大的中欧班列城市。目前重庆、四川、成都已就中欧班列共商共建共享达成一致意见,形成近、中、远“三步走”合作目标,将依托成渝占全国中欧班列大约四成的份额优势,在统一品牌、定价机制、整合资源、提升服务、降低成本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今年前9月,中欧班列(成渝号)开行数近4000列,占全国开行数量30%以上,成为行业“领头羊”。成渝两地中欧班列线路覆盖欧洲全域,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把我国内陆腹地与欧洲中心腹地紧密地串联起来,构建起辐射欧亚、串联东盟、多向互联的国际流通体系。

市口岸物流办相关负责人称,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合作,不断提升中欧班列(成渝)品牌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持续优化班列“枢纽对枢纽”开行模式、多元化产品体系和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班列全程运行时效和产品服务品质。

今年10月,川渝两地口岸物流部门在成都召开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口岸物流协同发展调研座谈会,围绕共同培育本土基地航空货运公司、加强成渝国际班列合作、探索建立区域运输组织协调机制等具体事项进行了深入研讨。据悉,目前成渝两地正在推动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口岸物流协同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促进两地口岸和物流高质量发展。

合作主题3

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建设

未来可期

《规划纲要》提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积极支持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开展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创新试点,在成都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和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支持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

携手搭建要素市场流动“新舞台”

线上产权交易助力国企混改

重庆某交通物资集团51%股权转让、四川某白酒品牌运营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在成都西南联交所里,川渝两地产权交易信息在高清LED大屏上循环滚动。屏幕里展示的是川渝两地产权交易机构携手打造的川渝共同产权市场中挂牌的各类项目信息。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下,成渝两地各类生产资源要素流动日趋频繁。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自主配置是促进“双循环”“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实现了资源要素的区域集聚和优化配置,区域经济才能一体化联动、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2020年9月,西南联交所与重庆联交所共同打造的“川渝共同产权市场”正式上线。今年5月,川渝共同产权市场在成都正式揭牌。

昨日,记者了解到,“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由两地产权交易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共同搭建,目前已开放“项目直通车、混改专区、川渝直播间、川渝情报站”4个功能板块,可供投资人一站式获取川渝两地国企混改、股权转让、资产处置等各类项目信息。平台将成为集政策、咨询、市场、资源为一体的“线上产权交易市场”,逐步促进并实现信息畅通、政策协同、技术统一,助推川渝两地从项目资源共享,到资本共享、市场共享。

记者在“项目直通车”看到,该栏目以“川渝”为整体,对外发布主要以两地企业国有资产交易为主,包括股权转让、增资扩股、资产转让、资产招租、招商引资等项目信息,按照项目区域、项目性质、项目类别、项目所属机构等类别,进行汇总并分类展示。

截至2021年9月30日,平台在挂项目7764宗,涉及金额167亿元。自平台上线以来,项目累计成交6167宗,交易金额502.5亿元。此外,平台线下还配备川渝两地产权交易机构专业团队和交易场所,拥有前端至后端全流程交易服务链条,满足客户各类交易与服务需求。

据西南联交所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唐海倬介绍,目前线上交易已成为投资人和项目方合作的主流渠道,“川渝共同产权市场”将两地的产权资源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要素跨区域流动存在的部分障碍,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该平台也是向外界展示川渝项目资源的窗口,投资者可以全面了解相关项目,从而更有效地参与进去。

“只有形成资源到产权、产权到资本、资本到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才能让‘沉睡’的要素资源转变成现实的要素资料,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唐海倬称,以知识产权为例,“川渝共同产权市场”可扩大两地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合作范围,让更多知识产权拥有者和资本直接对接,实现知识产权顺利落地转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创新。

合作主题4

加快实现区域内“一网通办”

未来可期

《规划纲要》提出,打破行政区划对要素流动的不合理限制,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探索以电子营业执照为基础,加快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场主体信息共享与互认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最大限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加快实现区域内“一网通办”。

共建统一市场规则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

38项涉税事项已实现线上川渝通办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成渝两地生产要素及人员流动日趋频繁,跨区域涉税业务更是快速增长。此前,无数企业办税人员需要在两地往返奔波,如今在两地税务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不少业务可以“就地办”,政策咨询可以“一键通”,两地纳税人、缴费人享受到了更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2020年7月,天府新区税务局与重庆两江新区税务局共同签署了《税收合作协议》,今年双方共同制定了重点合作计划,合作范围进一步拓展。在优化纳税服务方面,联合开通热线异地咨询,针对两地涉税事项答疑解惑;联合推动资质互认,定期交换A级、D级纳税信用名单,相互认可信用评价结果,共同推动市场主体和市场要素在成渝两地更加便利地流动。

在征收管理方面,依托于国家统一的税收政策,两地新区税务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协同政策执行口径,努力做到政策执行“一把尺子”,执法“一个口径”。此外,还计划共同开展税收法律服务方面的协同创新,共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税收法治环境。下一步,双方还将持续落地落细合作清单事项,从人员互派、教育互联、数据互享、服务互优四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进一步推动税收征管一体化和办税服务便利化。

目前,川渝已经实现了包括跨省税务迁移、异地缴税等38项涉税事项线上川渝通办。截至9月底,川渝纳税人通过“川渝通办”互访约1.96万次,办理跨省业务9440多笔。

合作主题5

联合打造一批专业会展品牌

未来可期

《规划纲要》提出,强化会展经济对商贸物流的带动作用,联合打造一批专业会展品牌。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高标准举办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等国际大型会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展经济研究院”挂牌成立

成渝正筹备举办会展业创新发展大会

10月21日,在《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次日,2021中国会展城市产业合作峰会暨会展城市竞争力指数发布会在成都举行。

颇受关注的是,会上正式挂牌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展经济研究院”,开启推动成渝地区会展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成都市博览局相关负责人称,此举将推动两地会展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主展商企业以及成渝地区会展政企校深化合作。

事实上,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深入实施,会展领域的彼此联动合作项目也频繁落地。去年8月,由成都市博览局发起的2020成渝地区会展业创新发展大会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成功举办,会上发布了成渝地区会展业合作倡议书、重大会展项目签约,并同期开展主题对话交流、企业路演、一对一洽谈、成都会展产业生态圈产业考察等。

会上,围绕充分发挥会展在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先导和引擎作用,成渝地区会展企业深入探讨达成共识,由成渝地区24家会展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成渝地区会展联盟,联盟将协助成渝双方相互推荐重要嘉宾和专业观众、相互组织代表团和企业参展参会、举办特色专题活动、建立双城会展人才交流机制和提升两地招展引会以及管理服务、提升招商运营水平为相关职能部门和会展企业服务。

目前,成渝两地正积极筹划在重庆举办第二届成渝地区会展业创新发展大会,共同交流探讨成渝及西部地区会展业创新发展新路径。

合作主题6

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

未来可期

《规划纲要》提出,提升重庆、成都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推动都市圈外围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

成渝共同打造的智能网联新能源公交车

已在东安湖畔进入测试阶段

“相比于普通的新能源公交车,智能网联新能源公交车可以及时预报前方路口人流、车流情况,提醒司机可能出现的行人、车辆横穿马路等突发情况。”昨日,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建称,由成渝两地共同打造的智能网联新能源公交车,已在东安湖畔进入了测试阶段,预计在成都大运会举办期间正式投入运营。

智能网联新能源公交车,是由位于成都的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位于重庆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创新研发项目。这只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的一个缩影。

汽车制造业是成渝两地的优势产业,成渝两地汽车整车产量已占全国18%左右,重庆是国家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掌握着汽车整车生产、零部件生产等关键环节,而成都已经构建起涵盖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以及相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

早在2020年6月29日,四川省经信厅、重庆市经信委联合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机遇,以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主线,力争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世界重要的汽车研发、制造、应用基地,推动成渝两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伴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成渝两地汽车产业的联动越来越密切。在“经济圈”的另一端,重庆戴卡捷力每年有200多万件产品销往一汽大众等四川地区的整车厂,公司产品还进入了成都沃尔沃的供应体系。

当前,汽车产业正呈现出消费升级、绿色环保、智能网联、融合发展等新趋势,这正是成渝地区面临的产业发展新机遇。在高德建看来,加快汽车产业链区域化、缩短配套半径是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川渝两地汽车产业链具有很强互补性,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共同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很值得期待。

本报记者 杨富 程怡欣 李艳玲 孟浩 刘泰山

本报制图 张维颖

新闻推荐

嫌麻烦、赶时间…… 半小时超十辆“电马儿”逆行 逆行面临警告或最高五十元罚款

贝森路上带娃逆行的家长城市内的非机动车道往往靠近人行道,宽度较一般车道窄一些,出现逆向行驶时不仅容易造成车辆刮蹭...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