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成都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

华西都市报 2021-06-01 02:23 大字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 “成都蓝”正快速迈向“常态蓝”。杨涛摄

成都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杨涛摄

成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杨涛摄

“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当下热议的焦点话题。

今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了2030 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也意味着,“碳达峰”“碳中和”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

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公园城市首提地、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已经率先行动起来,布局组建碳中和实验室、积极谋划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加快制定科技行动方案……

当前,成都正在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 罗田怡

成都优势

把优势转化成竞争力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成都早已在行动。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成都全域统筹的生态碳汇体系初步形成。其间,“坚持‘全域增绿’,成都加快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等标志性生态工程,持续完善五级城市绿化体系,打造‘绿肺、绿道、绿轴、绿环、绿缀’生态空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人均公园面积增加到1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2%、年固碳量超过160万吨。”此外,着力打造107个高品质精品林盘,累计建成各级绿道4408公里。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14日,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0天,优良比例达到77.19%,较2015年上升8.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较2015下降29.1%,“成都蓝”正快速迈向“常态蓝”。

据悉,在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有力实施下,近年来,成都全市碳排放强度进一步降低、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更加宜居,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荣获首批“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都从全国来说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张九天说,成都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一极,在国家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在科技创新基础上,成都高校院所林立,创新资源集中。他认为,关键是要把成都的优势转化为竞争力,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跳出成都看成都,在产业发展方面,既要从国家政策方面全盘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也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攻破关键节点。”

成都行动

年内将推出40个低碳消费场景

今年3月,成都市政府印发《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在国内首创提出了“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通过搭建公众、小微企业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参与平台,凝聚共建共享的社会合力,助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

“‘碳惠天府’机制融入了大量‘成都元素’,紧扣‘三城三都’的品牌塑造,通过建立评价标准,重点引导餐饮、商超、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酒店、绿色旅游饭店开展碳中和,赋予公众在相关场景消费行为的低碳属性,同时,将引导绿色低碳办会,建立大型活动碳中和机制。”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碳惠天府”机制是指为中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以政策鼓励、商业激励和碳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目前,《实施意见》已明确了标准制定、公众低碳场景拓展、减排项目开发、减排量交易体系构建等25项具体任务,着力拓展公众低碳场景、构建碳减排量消纳机制、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将“碳惠天府”打造为成都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名片,力争成为碳普惠机制建设的新样板。

记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将逐步形成“碳惠天府”顶层设计,制定相关制度标准体系,建设软硬件设施,开发公众低碳场景和碳减排项目;2021年,初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运营机制;2022年,基本形成应用场景丰富、系统平台完善、规则流程明晰、商业模式成熟的碳普惠生态圈。

“‘碳惠天府’已在微信、支付宝、微博、抖音等多个平台推出,年内还将推出40个商场、酒店、景区、餐饮类低碳消费场景。”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考虑产业综合布局城市化导致的“碳增加”将随科技发展逐步抵消

“目前成都90%的电力都已使用可再生资源,具有良好的基础与优势。”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江霞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成都可以对重点产业、能源消耗结构做一个系统“画像”,并对标国内外城市,制定成都科技行动方案。

“成都城市化的速度非常快,这对完成双碳目标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灿教授表示,自提出双碳工作以来,成都强调发展碳综合产业,在工业领域考虑产业调整布局。作为高校的西部聚集区,成都研发基础良好,科技研发平台多、科技支撑能力强、对交通统筹协调力度大。但与此同时,城市化率提高,需要为新增城市人口提供住房,对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城市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都提出更高要求,因而对能源需求将大大增加。

王灿表示,零排放是未来必然之举,碳排放主要包括工业、电力、交通、建筑等来源,从整体看,成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接下来,成都可通过探索四大技术路径实现碳零排放,首先需要电气化100%普及,在电能不能满足需求的领域大力发展新能源。

此外,大力发展负排放技术,实现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与植树造林齐头并进,“针对非二氧化碳减排关键技术,开展碳捕集和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等先进技术研究与示范。从长远看,双碳工作分为近期的碳达峰目标和远期的碳中和目标,城市化带来的‘弊’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而逐步抵消。”王灿说。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新闻推荐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肖金刚教授 获国际牙医师学院中国区院士殊荣

本报讯(邓婕记者刘墨)近日,国际牙医师学院中国区2021年学术会暨院士授予大会在成都举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院长、教...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