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能否揭开象牙和海贝的来源之谜?
利用同位素、微量元素和蛋白组分析等科技手段——
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发现的青铜器和象牙。 余嘉 摄
扫描二维码,看“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专题,了解更多详情。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吴梦琳
三星堆出土文物中,除了庄严肃穆的青铜器,层层堆叠的象牙和数千枚海贝,同样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成都平原远离大海,海贝来自哪里?象牙贩运自异乡还是本土捕获?研究人员认为,这个课题有望勾勒出3000多年前成都平原气候环境,以及三星堆与中原等地的复杂联系,探索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以及古蜀文明和中原商王朝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揭示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在华夏版图中的枢纽地位。
猜想:象牙出自亚洲象,海贝来自印度洋?
自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发现发掘以来,象牙和海贝的来源就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对象,也曾有不同的研究结论。30多年以后,三星堆新一轮考古发掘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启动,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团队,希望利用同位素、微量元素和蛋白组分析等科技手段,得到象牙与海贝产地的新信息。
团队成员王娟副研究员介绍,三星堆的海贝大多是表面呈黄色的货贝,也称黄宝螺。这种海贝现在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海区,从中国南海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沿海地区乃至马尔代夫都有分布。事实上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中国很多地方都发现了这样的海贝。迄今为止,它的来源尚无定论。
而三星堆1、2号祭祀坑当年出土的80多根象牙,曾被考古人员推测来自云南或印度。但21世纪初金沙遗址再度出土500多根象牙后,有学者开始怀疑,成都平原在3000多年以前可能有大象生存。
这并非凭空猜想。伴随着近年科技考古特别是环境考古的兴起,考古人员在金沙遗址发现了藻类、蕨类、祼子、被子植物的遗存,表明成都平原当时总体气候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温暖气候。此外,金沙遗址古河道里清理出了体量巨大的乌木,说明远古时代成都平原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极可能到处是茂密高大的森林,适合野生大象的生存。最为直观的证据是古河道之外还发现了象的臼齿,以及两个较为完整的大象的下颌骨等遗存,这些动物被认为很可能是在当地被猎杀。
尝试:新的科技手段,带来新的研究视角
直接对海贝和象牙进行科学检测分析,成为此次三星堆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课题之一。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微量元素、同位素示踪等技术和地球化学背景数据库的建设,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科技手段和视角。
为了追踪三星堆海贝来源,中国科大科技考古团队设计了这样一条技术路线:收集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现代海贝标本,以及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海贝遗存,希望通过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等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分析比对,发掘出尘封在三星堆象牙和海贝里的时空线索。
这个课题在中国科大的科技考古团队看来具有重要意义,“当我们了解了它们的来源,或许可以弄清三星堆在海贝上是否存在着和中原王朝的交流,甚至进一步去探寻史前南方丝绸之路的路径和时间。”随着三星堆考古多学科研究的深入,“我们甚至可以探讨三星堆究竟是海贝的最终接受者,还是一个中转站。有没有一种可能,中原商王朝的海贝也是通过三星堆运到那里的,或者是反过来?”
象牙的来源,同样是中国科大研究团队的研究重点。团队成员范安川副教授介绍,“在此次三星堆多学科研究中,我们更侧重科技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要用数据来说话。”
他们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同样是提取象牙的研究标本。中国科大的吴晓桐副研究员主要负责象牙样本的提取和研究。三星堆祭祀坑的新出土象牙大多经过灼烧,3000多年来,它们与青铜器埋在一起,有的已经染成了浅绿色。这些外在原因都可能对象牙的化学成分产生干扰。不过,通过科技手段,团队将探索利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解决和排除干扰,并最终通过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示踪的方法探寻象牙的来源。
“如果象牙来自贸易,我们可以推测三星堆王国的经济实力;如果来自本地,对当地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研究毋庸置疑有着重要的指示。”范安川说,从夏商周到汉唐,气候的变化与人类的活动究竟对大象栖息地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是三星堆象牙来源背后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话题。
如今,中国科大研究团队的研究已经开启,三星堆象牙和海贝来源的种种谜团,或许将在不久揭晓。
新闻推荐
日前,一场突破“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壁垒的首届设计师文化思享会在成都举行,近80位设计师云集,就宋式美学与建筑展开对大众理...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