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微缩的《豹典》 一部放大的《鸦经》

四川经济日报 2021-05-18 06:09 大字

□ 庞惊涛(成都)

将蒋蓝最近的《鸦经》和他更早的《豹典》结合来看,正好形成了对他思想随笔和名物写作的认识:“经典”。

经典往往是日积月累而成的。无论是《鸦经》,还是《豹典》,都有一组顿渐关系的存在。关于顿与渐,禅宗有很深刻的阐释,在此不用展开。我只是借由这种关系,来探讨一个问题:蒋蓝作品的对读方式和思想的互嵌关系。

很显然,《鸦经》是对《豹典》写作的延续,但延续中还有创新,而《豹典》是《鸦经》的思想之母。尽管两者的篇幅差异实在大,但思想的逻辑和笔法的线索,能清晰地看到这种互相嵌入的痕迹。

相较于《豹典》的长篇宏论,《鸦经》在两万多字的空间里,似乎有言未到、意未尽的感觉。但其实不然,《鸦经》的思想随笔长度,已经达到了题材和文体操持的最大限度。换一句话说,《鸦经》所能够达到的长度和高度、深度,已经是当代思想随笔里绝无仅有的极致状态了。你很难想象,对一般作家而言不过千字即能写尽的名物题材,在蒋蓝笔下,能达到这样一个三度。关键是,它还特别好看、耐看、经看。世界上最长的交响乐莫过于马勒的《第三交响曲D小调》,但在它长长的演奏里,始终有抓住你灵魂的东西,还有作者自己的情感在流动,当然,它也能满足你足够的好奇。一些人类共同有的或者常人经历过的情绪,在音乐家的创造下,为何就能有着不一样的创造?

事实上,在我看来,《豹典》的写作空间还没有被蒋蓝穷尽——尽管它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但还有可以掘进的空间,这对蒋蓝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我希望将来有可能修订再版《豹典》的时候,有增补的内容。所以,现在的《豹典》,其实是被微缩了的,而《鸦经》,却是放大了的。可以这样说,在《鸦经》之后,关于“鸦”这个飞禽的名物写作,已经很难被超越了。

好的作品需要感性阅读、理性理解。读《鸦经》,我是轻轻地阅读出来,用普通话,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文字的韵律。不要以为散文不像古体诗词,没有韵律,它是有韵律的。思想的流动就是韵律的一种,散文的文气也是,还有你自己的阅读体验。蒋蓝的思想随笔是有一定的阅读条件的,就像喜欢听流行歌曲的人,不太可能坐得下来听交响乐一样,而看惯了香港警匪片的街头青年,也断然不会喜欢昆曲《牡丹亭》。所以,《鸦经》这样的作品,大体不是写给看传奇文学或者故事会这类读者看的。当然,即便他们看了,也未必能看出它的好。我倒倾向于,《鸦经》应该是写给观察世象和思考人生的知识中年人,通过鸦这样一种飞禽的极致书写,反观并反思作为人的自己的浅薄和浅尝辄止。

回到上面的问题,我谈谈我的阅读感受。

第一,毫无疑问,《鸦经》一定是当代最好的思想随笔代表作。如果要编一本当代思想随笔大系,《鸦经》是不能缺位的。这是我的观点,但我也相信是更多操持思想随笔这种文体的同道人的观点。它好就好在,把最不可能操持的题材,操持出了极致的长度和高度以及深度。

第二,我体会得到,蒋蓝为完成《鸦经》所作的准备以及储备。这个过程,是相当长的,一年,两年,甚至十年,点点积累,最后成熟了。开始写,好家伙,一发不可收拾,两万多字,小中篇。顿与渐的关系,我前面说了。没有渐,哪来顿呢?很多朋友奇怪蒋蓝最近这十年“魔性”一般的写作和出书,但想一想他前几十年魔性一般的吸收,也就好理解了。

问题是,他如何在积累中慢慢锁定“鸦”这个名物?这是一个秘密,至少,我没有找到解释这个问题的入口。这其中,关乎作家个人与阅读的兴味、方式,甚至诀窍。以我的经验,锁定的过程一定要有兴趣生发点,或者说,它的某种思想特性,恰好契合了作家个人需要借助名物来表达的东西。在我们的常识里,鸦的存在和出现,有巫术,不吉祥,它言说的价值是相当有限的。蒋蓝写《鸦经》,应该不单纯是为鸦翻案,而是要寄托一种文字理想:他要吹开浮在常识层面上的泡沫,让思想的真相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蒋蓝要探讨东西方的认识差异,呈现这种差异的同时,让倾向和情感走向产生,至于谁对谁错,那并不重要。作家不是法官,不必用文字去判决公众认知,他只要最大可能地呈现。《鸦经》最大可能地呈现了这种认知的差异——用比较的方式,这已经很难得了。这是我的第二个感受。

《鸦经》有很严密的结构架设。这是我的第三个感受。蒋蓝的思想随笔写作,看似漫不经心、风筝散放,实则逻辑严密、收放自如。第一章要呈现什么,第二章要解决什么,第三章要归纳什么,他都有自己的构想。甚至是边呈现,边解决,边归纳,也是他的架设。哪句诗文、哪个人物在什么时候出场,都有布置。甚至是他的议论,到什么程度,都有主张。话多必失,词猛必水。《鸦经》中的两万多字,拧不出什么水分。不信,你拧拧看看?

但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解恨的地方。蒋蓝在《鸦经》里稍微端了一些。少了些西式的幽默和中式的自我解嘲、还有邻家哥哥的娓娓道来。有点板正,或许他太纠结于呈现认知和表达思想了,所以把幽默和自我解嘲都暂时放下了。这算是我的谏词。

第四个感受,就是蒋蓝的传统阐释学功力是深厚而系统的。《鸦经》这部作品里,有中国古典的阐释学,也有西方的阐释学理论,还有当代中国的社会阐释学思想,三种阐释逻辑,可谓齐头并进。有别于汉语大字典的就字论字和就词论词,蒋蓝的名物阐释学综合调度了多种学科。文学、哲学、史学、心理学、地理学、物候学、气象学、玄学、美学等等,这种学科的交叉和综合调度,是需要积累的。所以,从镜像上看,《鸦经》的文字呈现,实际类似于多重镜像多重角度交叉作用呈现的结果。它是四维甚至五维的——当浅层次的思想随笔或者名物写作,还是二维或者三维时,蒋蓝已经提着自己,走向了四维和五维。所以,这种多维度阐释,就促成了极限长度和高度的形成。所以说,《鸦经》的思想随笔写作,承载了蒋蓝的传统阐释学表达意图,这是一般读者不易看到的一个角度。

《鸦经》里还有蒋蓝的人情练达,这是我的第五个感受。蒋蓝并不是书斋里的书呆子,相反,他的所有文字,都浸透着他对世象的冷艳观察和思考。《鸦经》里有他的人情练达,也有他的精神寄托,还有他的讽喻和讥刺。这些都建立在他有超然的体会和观察能力,他太了解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人际存在的病灶与问题了。他托物寄情,“鸦经”里隐伏的,都是他的经世之经、解惑之经与生存之经。

我以我的浅薄,其实是谈不好《鸦经》的好处的。我唯一的优点,是几乎完全地读了蒋蓝的每一部作品,在对读里找到相互的关系,并发现思想的互嵌,是一个渐的过程。这个过程,催生了这个顿悟一般粗糙但真实的感受,并以这种方式,和大家度过了一个别有意义的世界读书日,何其荣幸!

新闻推荐

火热五月 华美品牌演绎隽永风格

奢侈品在中国市场一直在呈现强劲势头。珠宝、腕表及服饰品牌纷纷在春夏之交的五月,加速产品设计及品牌文化的本地化探索,用...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