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提问:人生的意义在哪?哲学教授刘擎成都分享会解答思想疑问
刘擎回答提问。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专业学者走出书斋面向公众讲授成为明星的案例有不少,十多年前,易中天、纪连海等教授通过电视平台成为社会名人,至今犹有回响。近两三年,互联网平台的发达,促生了“网红教授”概念的诞生。
比起电视时代各种讲坛的明星学者,互联网时代的“网红教授”与年轻人的互动、粘度更高,分享的课题也更加生活化。比如在《奇葩说》中,哲学教授刘擎与经济学教授薛兆丰以“学哲学和经济学,哪个更有助于找对象?”为题的辩论,吸引很多年轻人,成为大型“圈粉”现场。
面对一个议题,刘擎总能以大众能够接受的角度,有力地、准确地传达出一些不特别晦涩但有一定深度,明显看出哲学思考功底的观点,启发人继续思考,而且表达很精准、新颖。这或许跟他文理科兼修的知识背景和文艺青年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1982年,刘擎获得上海东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工学学士。两年半后,又获得该校该系工学硕士。跟当时很多年轻人喜欢文艺一样,刘擎创办过戏剧社、参与演出、写诗。他写于1985年的诗作《四月的纪念》,后来被乔榛、丁建华朗诵,成为配乐诗朗诵中的经典。
1990年代,刘擎前往美国留学攻读政治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刘擎回到国内,在华东师大任教。现任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包括政治哲学、西方思想史等。自2003年起他每年撰写《西方思想年度述评》,是许多学者每年的必读文章,也被哲学家陈嘉映称赞“国内没有第二人可以写出来。”
年轻人现场提问:
人生的意义在哪?
2020年末,一次偶然的邀约,刘擎上了《奇葩说》。从书斋里的学者到网上的“宝藏导师”,他就这么猝不及防出圈了。
“出圈”的效应之一就是,在5月9日下午的成都文轩BOOKS书店,好像全世界的问题,都涌向了刘擎。如何抵抗教育界的“鸡娃”现象?青春期的“意义”去哪寻找?职场“打工人”的“内卷”焦虑怎么办?还有一个年轻人站起来高声问:刘老师,人为何不能自杀?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对于这些问题,刘擎都认真对待。尤其是关于“人为何不能自杀“,他看着提问的年轻人,一字一句地跟他解释:“我可能无法绝对说服你接受我的观点,但是我可以这样提醒一下,自杀至少有一个错误在于,过度看重、放大当下这一刻的感受,并根据当下这一刻感受去做一个不可逆决定。事实上,在你的人生未来中还有无数个‘这一刻’。在未来的无数个‘这一刻’里,你对生命会有另外的感受,会有别样的决定。我们暂且将你生命中所有的‘这一刻’比喻成一个集体,那么所有的‘这一刻’都对这个集体(你的生命)有投票权。如果你仅仅根据当下‘这一刻’的感受去决定结束生命,那就等于用‘这一刻’否决了其他的‘这一刻’的投票权,是‘当下’对‘未来’的一种‘暴政’。”
不是我启蒙谁,
我的书是一种思考的邀请
年轻人容易为情所苦。遇到宝藏导师自然不会错过,刘擎毫不含糊给出自己的“爱情观”:“我认为爱情就是要舍得自己。对方的幸福比自己幸福更重要。没有舍己为人,没有从算计中超脱,就没有爱情。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说,经典意义上的爱,是一场小型的共产主义。当然,有的人在一段关系中,要的是经济安全或者其他东西。那也是一种选择。只不过,这样你就不要再问爱情的滋味是什么。”
在《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一书中,刘擎选取了韦伯、尼采、弗洛伊德等19位知名学者,通俗易懂地讲解了这些思想家的成就,探讨了他们关注的问题。“希望能给大家理解、反思我们的现代生活一些启发。”
作为哲学教授,写一本面向非专业大众的作品,是知识降维吗?“不,不能这么说。生活是复杂的。情感的结构是复杂的。我并不觉得我比别人多一个维度。我希望我的书,是一种邀请,思考的邀请。大家一起来探讨。没有谁一定是谁的导师,大家都是同学,最多我可以算得上学长。也不是我启蒙谁,是大家一起思考。”
“出圈”后的刘擎很忙。比如最近他就陆续飞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5月7日晚赶到成都,在方所举办新书《2000年以来的西方》分享会。5月8日,立即赶往重庆的书店。5月9日,又折回成都,在文 轩 BOOKS 书 店(九方店)参加《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分享会。书店里人气甚旺,看到刘擎现身,现场爆发出欢呼尖叫声,刘擎说:“这场面感觉很不真实。还好我已不年轻,不然很可能被冲昏头脑。”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新闻推荐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车电池的回收、利用等环节,不仅是一项资源回收工作,更有关节能环保,在控制碳排放中举足轻重。日...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