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产业功能区如何实现能级提升 本报记者前往部分产业功能区,深度剖析其各自的发展经验和背后的逻辑思考

成都日报 2021-04-04 00:58 大字

本报首席记者 钟文 记者 赵荣昌

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这是4月1日举行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与会者的共识: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和具有区域带动力的产业功能区为抓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产业生态圈成为成都经济发展的坚强底座和强力支撑: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首个突破万亿级的产业,生态圈建设取得跨越式进展;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聚集国家级创新平台26个,平台齐全度居全国前列;航空航天“空天制造-航空运营-空港商贸”全产业链初步形成;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格局初步形成,地铁整车通城化配套率提升至50%以上;汽车产业生态圈已经聚集32家整车、428家规上零部件企业;智能制造产业通过连点成链、聚联成圈,共建全市产业生态;还有先进材料、绿色食品、会展产业……

作为具体承载,产业功能区的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成都市以去行政化改革、片区综合开发运营、强化专业服务业能力建设等途径,来提升投资开发运营的整体水平,并以此来形成各自的品牌竞争力,进而提升产业功能区的发展能级和水平,加速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本报记者日前分别前往成都市部分产业功能区,深度剖析其各自的发展经验和背后的逻辑思考,以资为鉴!

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

竞逐全球供应链话语体系中的成都“话语权”

2020年,成渝地区中欧班列多年的积累优势经受住了考验——中欧班列(成渝)全年开行量占全国总量4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携手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助推双城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这其中,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是重要支撑。坚持把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作为对外开放的基础,不断提升国际班列全球供应链链接能力,中欧班列(成渝)不仅成为成都参与全球产业链话语体系竞争的“有效介质”,也让成都乃至全省在全球协同配置资源要素的版图中有了“话语权”。

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更强发展后劲稳步拓展

成德、成眉合作建立的中欧班列基地,已经初步显效;达州、自贡、南充三大组货基地的投运,已经成为当地产业招引的“名片”;聚集优势带来的区域协同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因为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的不断提能升级“开花结果”。

阿里巴巴旗下智慧物流供应链平台——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青白江投资15亿元,建成的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青白江核心节点项目,通过打造高标准的自动化仓库,并依托成都中欧班列通道优势,联动阿里巴巴在比利时列日、俄罗斯莫斯科、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的网络资源,共同构建连接世界的全球物流网络。

“除了国际铁路港和中欧班列的优势外,更关键在于青白江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整体布局十分清晰,产业生态完备,后发优势明显。”很多企业认为,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为核心,青白江不仅加快打造适铁适欧的临港服务业功能区,围绕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和保税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构建起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同时,通过打造出40平方公里的欧洲产业城,构建以临港智造为主导产业、适欧适铁“两头在外”的产业生态圈,全面做强适欧适铁产业支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

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里,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是“圈内大佬”。4月1日的会议上,青白江区委主要负责人介绍说,在全市范围内,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总部经济等产业都享受过国际班列的“红利”。当天,通威金堂基地也表示,未来的国际竞争,青白江的国际班列是“巨大优势”。

其实,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的产业功能区发展红利还未充分释放。随着国家级经开区、综合保税区、自贸区、“一带一路”大港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四区一枢纽”建设深入推进,加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规划不断汇聚,更大更强的发展后劲正稳步拓展。

提升发展能级

全球协同配置资源要素

假期里,建设也不停工。青白江兴业大道附近,国际贸易产业园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收官阶段,今年8月将部分投运。

近年来,随着成都国际铁路港的不断提能升级,打造开放产业核心集聚区成为必然。国际贸易产业园的建设,成为港区进一步发展所需。

青白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国际贸易产业园将坚持服务铁路港“以通道促贸易、以贸易聚产业”发展思路,及时响应全市全省外向型产业共同衍生出对关务、法律、会计、金融、供应链、检验检测、结汇结算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通过汇聚先进产业要素,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服务能力,打造国际贸易和国际供应链企业集聚平台、“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贸易专业服务平台。

香港玉湖、菜鸟、中远海运、盒马鲜生……掰着手指数出来的全是知名企业。

这是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产业版图的部分布局。这批龙头企业带领着产业集群成形,截至目前,该区域已吸引重大产业化项目160个。“有着全球资源运作能力的国际化链主企业积极参与,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遇在更大范围内强化产业联动和市场链,参与全球协同配置资源要素。”青白江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样的机遇背后,有一组数据作支撑——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亚蓉欧陆海联运大通道,班列直达境外59个、境内20个城市,全省13个市州共建布局物流产业基地。

东郊记忆艺术区:

拆除“一面墙”背后的产城融合

东郊记忆附近的一面墙被拆了!

在东郊记忆艺术区做文创产业的谭雨在朋友圈里写到,“自从拆除了那面墙,整个园区的档次都提升了!”

“那面墙拆了之后,方便多了!”和谭雨谈完生意后,合作伙伴也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他们口中的“那面墙”,位于成华区东郊记忆艺术区和万科天荟项目之间,没拆之前,行走于两者之间需要绕行150米左右。一面墙,竟然让产业功能区里的企业有如此多的感慨?管委会主任胡蓝感觉“不可思议”。

直到去年有一天,一家从外地来考察的企业一句话点醒了他,“这不仅仅是空间上的间隔,更重要的是给来此游玩消费的市民带来的心理间隔。”随即,东郊记忆艺术区管委会便将这面墙拆除了。

“你别小看这一面墙。”胡蓝说,效应结果导向,让他对“如何实现区域间人流量在更大范围内‘流量变现’”有了更多理解和思考。

殊不知,这一问题困扰了他和管委会很久!日前,记者多次走进东郊记忆艺术区,管窥这一产业功能区建设的分析和思考。

为什么要拆?

拆掉实体墙更拆掉“心理认知墙”

胡蓝没算过,一年到底要绕多少次那面墙。

墙的这面,是东郊记忆艺术区,成都艺术打卡点,人流云集;墙的那面,是近两年打造出的万科天荟商圈,网红餐厅聚集地,客流很多。

“此前,这是一堵绿植的墙体。”胡蓝介绍说,在东郊记忆畅游的市民游客,想要到仅仅一墙之隔的万科天荟城市广场去消费、就餐,需要绕行150米;同样,在万科天荟城市广场的市民,想要到东郊记忆去游玩,也需要绕行。

“墙拆除后,两个承担不同城市功能的单元也就无缝衔接,明显感觉客流大了起来!”在一次内部交流中,胡蓝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回应。

随后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东郊记忆与万科天荟的人流互补,2020年两个区域年人流量超过1100万人次,“1+1,远远大于2”。

拆除的是“墙体”,打通的是“单元”,串联的是“流量”。东郊记忆艺术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同样的思路“嫁接”到龙湖滨江天街和招商中央华城,东郊记忆艺术区一下子盘活了三个“商业体”。

一个全新的场景得以呈现:东郊记忆艺术区内,原东郊记忆与龙湖滨江天街、招商中央华城和万科天荟四个片区被全部盘活,以东郊记忆为核心,形成产城融合、相互成就的态势。

胡蓝认为,拆掉的不仅仅是妨碍市民游客消费游玩的墙,也拆掉了干部职工在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心理认知的墙”:产业生态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逻辑,产业功能区也不是画了圈的某个区域独立存在个体——而是与这个城市紧密结合的最根本活力细胞,其根本表现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现了产城融合——产业园区、商业街区和生活社区空间相通、业态相融、功能互补。

如何聚产业?

激活工业遗产特色资源提升区域“显示度”

从成都地铁7号线八里庄站出来,就能看见一片复古工业风格的红砖厂房。

这里以前是成都一家企业的仓库,产业升级腾挪后留下了一片工业遗址,已经重生为完美世界控股集团的第一个产业园区——完美文创公园。

以“工业遗址”为体验中心,东郊记忆正致力于打造成华区文创产业综合地标。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东郊记忆园区入驻企业110余家,2020年营收达到12亿元。引进完美世界西南总部、完美世界教育总部、101研发总部、合信办公总部4家总部型企业,成立完美自主产业公司12家,引入无独音乐、中视瑞峰等50余家产业标杆、品牌公司,2020年实现产值1.16亿元,税收400万元。

红仓·萌想星球107产业园于去年底实现开园运营,入驻万达影业、哆哆喵选等20余家企业,入驻率达83%。CEC784·万谷智慧产业园自去年10月开园至今,先后入驻九州通、泰盈科技等近百家优质企业,入驻率超过70%,通过充分发挥头部企业招引优势,形成了高质量的产业生态。

此外,另一个显著的成效是主导产业生态圈逐步闭合成势。

截至2020年底的数据显示,东郊记忆艺术区影视音乐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规上、标上企业从3家增至41家,建成投运特色剧场15个,拥有LiveHouse、专业录音棚等高品质展演空间8个,基本实现产业链全覆盖,营业收入从0.8亿元增至12亿元。

东郊记忆艺术区是成华区聚焦“文旅成华”品牌塑造的“明星点位”,正以区域18处工业文化遗址为资源载体,利用旧城改造腾挪的空间红利,高标准谋划品质城市、产业城市、生活城市。

“有人把工业遗址看作城市更新的难题,那解决好土地开发利用和历史传承之间的关系就是破题关键。”东郊记忆艺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徐徐道来。

根据计划安排,今年,东郊记忆艺术区将工业遗存作为“独特标识”纳入区域发展,推动“工业遗产+特色旅游、文化创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综合体”的融合发展,形成分布有序、彼此关联、文产兼容的城市新格局。

一份份推进图也逐渐清晰:东郊记忆艺术区管委会将加快推进石油总机厂工业遗产利用研究暨城市设计工作,加快产业植入研究;加快推动红仓·109仓库、101地块文化综合体、石油总机厂等工业遗存改造,加大红仓·萌想星球107文创园区、CEC784·万谷智慧产业园、量子界数字文化双创产业园3大文创园区招商力度。加快建设培育6大红仓品牌园区和4大特色主题产业园,活化50万平方米特色工业遗存资源,探索形成工业遗存向文创园区转型发展新模式。

重新审视,在新的时代方位下,东郊记忆艺术区正重新定义:围绕影视音乐、数字娱乐、创意设计三大主导产业,推动工业遗存、文创园区、文旅地标“三位一体”开发,推动产业园区、商业街区、生活社区“三区融合”建设,统筹生态场景、体验场景、消费场景“三景贯通”,打造一张文商旅城融合发展新名片。

新闻推荐

第31届世界大运会延期至2022年举办

新华社成都4月2日电(记者陈地董小红)国际大体联4月2日宣布,考虑到目前全球疫情形势、国际旅行限制等因素,原定于今年8月在四...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