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行动落地首月,情况如何?效果初显 仍存混投现象
居民已经渐渐养成了垃圾分类投放的习惯
部分小区仍存在垃圾混投现象
3月1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行动落地首月,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走访调查新旧小区、环卫公司等发现,在实行成建制推进的街道中,由于启动早投入多,辖区内小区居民的分类投放意识较高,分类效果已经初显;而在今年才启动的小区,大部分虽然分类设施基本到位,但仍然存在混投现象。
居民从不习惯到开始习惯
一个月以来,记者走访了众多小区,对小区的垃圾分类设施、居民的投放行为、环卫的收运行为等进行采访发现,部分小区由于垃圾分类启动得早,目前居民分类意识已经较强。
在金沙云庭小区,去年11月中旬开始实施撤桶并点,原来摆放在单元门口的垃圾桶都不见了,共撤掉了28个单元的76组垃圾桶,换而代之的是4组四分类收集容器。
3月10日上午,家住青羊区金沙云庭小区5单元的杨阿姨拎着一袋垃圾来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只见大袋垃圾里面还有若干小袋,把剩饭剩菜等垃圾扔进了厨余垃圾箱,又把纸巾等垃圾扔进了其他垃圾箱。现在不能像以前那样扔垃圾,会不会不习惯呢?杨阿姨说,要麻烦一点,在家要把垃圾分好类。但是之前宣传了好久,现在已经基本可以分开了。
3月16日,武侯区丽都花园A区小区居民严先生提着已经分好类的垃圾袋,走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将厨余垃圾扔进厨余垃圾箱后,又将装厨余垃圾的塑料袋扔进了其他垃圾箱中,再到旁边的水池洗洗手,一系列操作下来不到一分钟,“做习惯就好了。”严先生说。目前,该小区督导员每天早晚准点上岗引导、监督居民分类投放垃圾。在金牛区天悦城,每个单元门口的垃圾桶变成了分类垃圾箱,小区单元门口共9套分类设备,3个分类集中投放点,“我们现在主要是引导居民把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分出来。”小区引导员王光琼说,每个投放点位都有一名垃圾分类引导员,现在还会前后延时1小时。“居民有投放意识,但有时会误投,还需要我们纠正。”
垃圾分类意识待提升 “混投混放”问题犹在
记者近期调查发现,仍有一些社区、居民在心理和行为上尚未准备充分。部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仍待提升,小区硬件设施不完善、部分办公楼宇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
28日下午3点左右,静沙南路一小区一对母女走出单元门,随身带了一个混放了各种垃圾的纸箱,直接扔进了小区内的其他垃圾桶中。大约10分钟后,又有一名女子将一袋混合垃圾直接扔进其他垃圾桶内。记者发现,半个小时内,前来扔垃圾的10个居民中,仅有1人按照规定分类投放。
记者在一些老旧小区看到,由于条件限制,缺乏硬件设施,垃圾分类效果打了折扣。比如外曹家巷28号,垃圾桶内装杂物,上面一层灰,旁边一排黑色的无盖垃圾桶堆满了各种垃圾。在长城锦苑小区,记者在厨余垃圾桶内看到了塑料泡沫和剩菜剩饭混合在一起,其他垃圾中则包含了各种食品包装袋。
下午4点多,垃圾清运员杨阿姨开着三轮车来到紫云府的一组垃圾桶点位,她负责该小区的垃圾。由于居民没有分类投放,她清理每个垃圾桶时都要先把混投的垃圾挑出来。“如果是满的话,每组桶至少得花十多分钟。”杨阿姨说,3月1日垃圾分类新规实施以后,投放的情况没什么变化,主要分类压力传到了他们这些垃圾清运员身上,物业公司对分类检查要求更加严格,“不分好类,环卫公司也不收你送来的垃圾。”
厨余垃圾略增 其他垃圾相对有减少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要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这样一来,垃圾分类的结果会造成生活垃圾总量减少,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或者厨余垃圾增加,其他垃圾减少这样的情况。记者连日来调查发现,垃圾分类首月,大多数小区的厨余垃圾月分出量略有增加,但无明显增加趋势,其他垃圾相对减少。
在青羊区草堂街道办、高新区肖家河街道办等成建制推进的街道,实行的是“以桶易桶”的方法收运厨余垃圾,这样能最大限度避免混运的情况。记者了解到,草堂街道办206个小区院落每天有3吨左右厨余垃圾,一个月150吨左右,这个数据相较1、2月份以来并没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这个片区3年前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了,刚开始两三天才3吨,当然,这跟人口的变化也有很大关系。”浣花里项目部经理告诉记者,但是,这几个月其他垃圾减少了100多吨,“以前每个月有1800吨其他垃圾,现在1680多吨。”肖家河街道2月份的厨余垃圾为299.5吨,3月份为332.39吨,“这个月多出了近34吨,处理厨余垃圾的设施满负荷运转。”肖家河街道办城管科工作人员说。
记者从青羊区金沙云庭物管处获悉,小区厨余垃圾每天增加50公斤,“3月以前每天平均1250公斤,现在每天平均1300公斤。”其他垃圾却比之前平均减少了100多公斤,“3月以前每天775公斤,现在每天650公斤。”小区物业经理告诉记者。在武侯区丽都花园C区,该小区从去年11月份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在3月前后,小区的厨余垃圾也有一些增加,“二月份两个集中投放点共15707公斤,三月份则多了208公斤。”3月份的其他垃圾则相对减少了680公斤。
记者手记
垃圾分类不可能一蹴而就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居民会抱怨,不方便、不愿意。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意味着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对于不少居民而言,肯定要有一段适应过程,从不适应逐步过渡到适应,最终养成习惯。
垃圾分类不可能一蹴而就,问题的关键是这个过渡时期,大家怎么做?对于个人而言,生活垃圾分类,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为每个人都是垃圾的生产者,没有例外。在垃圾分类实行的初期,也是习惯养成和培养的初期,需要外来力量的引导和督导,这也是考验城市基层治理能力的关键。那些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小区,居民早在半年甚至两三年前就开始垃圾分类了。由此可见,这个过渡时期,需要街道、社区、物业行动起来。同时,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好宣传、引导和督导,秉持“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将垃圾分类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诚然,成都垃圾分类政策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相关部门也表示,新政策的实施一定会产生一些问题,这是一个需要磨合的过程。我们相信,随着垃圾分类政策一步一步完善,只要全社会达成广泛共识,全民积极行动起来,就一定可以攻坚克难、持之以恒,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
本报记者 李霞 文/图
新闻推荐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今日试运行家庭与生活报讯3月30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开始试运行,这家总投资约30...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