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社区,这群老人的幸福生活:在家享受养老院般的贴心服务
“在‘窝窝’养老,我们觉得很开心、很满足。这里的工作人员对老人不仅热心、细心,还很耐心、贴心,让我们心里十分踏实。”——这是燕伯媛与张承环老人的幸福感言,在一家名为“窝窝”的社区养老机构里,她们迎来了各自充实而温暖的晚年幸福生活。
足不出户
可口饭菜送到老人家
走进高新区神仙树北路11号普天小区,穿过几栋单元楼,在19栋一单元101室的窗户上,“窝窝欢迎您!”几个大字映入记者眼帘。
据工作人员介绍,“窝窝”寓意“老人之窝”,是2019年成都高新区为高龄独居、高龄空巢、行动困难等老人打造的社区嵌入式定制养老项目,让老人在受到照顾的同时不脱离自己熟悉的环境。随着“窝窝”建成,越来越多老人选择到这里养老,并把它视作谈天、吃饭、拾趣、交友的乐园。
“窝窝”由院子里的居室改造而成,它虽小,却是“五脏俱全”。客厅摆放着沙发、电视,墙上挂着字画和老人们的照片,厨房有各种餐具、餐食,茶话室还有麻将和各种棋牌。“窝窝”可以为老人提供助餐、应急、照护、家政等多种服务,还会组织老人们在这里康复训练、棋牌娱乐、节假日团聚、生日聚会等,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
92岁高龄的燕伯媛婆婆是普天小区的老住户,每天到“窝窝”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我是‘窝窝’的元老,‘窝窝’第一批客人就有我。”燕婆婆笑着说。“窝窝”于她而言,已是家一样的存在,“最开始我还担心‘窝窝’的饭菜是否合老年人口味,后来才发现是自己多虑了。”燕婆婆告诉记者,“窝窝”的伙食很好,每顿荤素搭配,油盐分量都严格控制,味道清淡,软硬适中,老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一三五吃鱼,二四六炖汤,还可以自己点菜。如果不想下楼,‘窝窝’保姆方阿姨还会把饭菜烧好,送上门来。”燕婆婆说。
服务贴心
大事小事都找“窝窝”管家
助餐是“窝窝”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让燕婆婆感到暖心的还有“窝窝”的体贴细致。燕婆婆告诉记者,得知自己老伴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后,“窝窝”管家、志愿者专门为老伴做了防走失胸牌送上门来。“大事小事都找‘窝窝’管家。手机出问题、玻璃窗坏了、水管坏了都找他们。”
燕婆婆的好闺蜜——张承环婆婆也是“窝窝”的常客。张婆婆今年85岁,去年在“窝窝”过的生日,给她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没想到,‘窝窝’还给我准备了这样的惊喜!”张婆婆幸福地回忆道,去年生日那天,“窝窝”管家邀请了平时在“窝窝”一起相熟的老人,给她过了一个热闹又特别的生日。令张婆婆最难忘的是,“窝窝”管家还让远在国外的孙女给自己录了祝寿视频,“当时看到孙女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我都流眼泪了。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非常意外,非常感动。”
“窝窝”为老人做的大事小事都被老人们惦念于心,他们的贴心、耐心、热心、细心感动了这里的每一位老人。
近年来,成都全面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明确要深化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城市社区全覆盖,解决老人“不愿住”养老院问题的同时,又为老人提供细致周全的各类养老服务,包括助餐点位建设、推进家庭照护床位、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等。
今年成都上新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其中一项就是要实施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全面回应全年龄段的市民需求,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让孩子们开心成长、老年人舒心长寿、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具体到“一老”方面,2021年,成都将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2个,为辖区有需求的老年人就近提供日托、全托、助餐、助浴、基本医疗护理、康复护理等专业养老服务和养老福利政策咨询、养老服务资源推介等便民服务。
故事背后
今年成都市将建成22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出,要实施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作为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的牵头部门,市民政局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这项工程?记者昨日从市民政局了解到,全市民政系统将从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推动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持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深入推进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改革等方面入手,让每一个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面落实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民政任务,成都市将持续提高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及孤儿、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全市小区(院落)自治组织全覆盖,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和养老服务连锁品牌扶持政策,降低养老行业成本,完成6个公园式婚姻登记中心建设,打造特色婚俗文化,实现婚姻登记场所及服务从办公程序化到生态美学化转变。
同时,持续推进“一院一中心多站点”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今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22个,在尊重老年人意愿的前提下推动实现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应改尽改,启动建设普惠性养老床位2000张,新增护理型床位3000张,支持每个区(市)县至少建有1所以农村特困失能、残疾老年人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敬老院,组织成都平原经济区养老服务骨干培训和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才培训,培训不少于1000名护理人员等。全面推进各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升级,确保农村留守儿童100%签订委托监护责任书,推进“养治教康+社会工作”一体化的孤弃儿童区域性养育机构建设。强化残疾人福利保障,继续推进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
在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方面,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意见,健全区(市)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施保。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推进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精准核对,切实提升社会救助的精准度。创新社会救助模式,适应困难群众需求变化,开展困难群众“关爱随行”心理健康服务行动等服务类社会救助。
为深入推进以利民便民为导向的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改革,成都市还将推动出台老年人助餐点服务、小区(院落)自治组织建设工作、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服务工作等规范以及社会工作实务实训基地建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等指南、规程,持续提升民政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残联副主席高晓笛:
应推动公共交通适老化改造
“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提出,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关心,这是提高整个城市软实力,提高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有力举措。”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残联副主席高晓笛表示。作为福利保障界别的委员,高晓笛长期关注着各个年龄阶层和残障群体的权益。
她认为,十大工程里面所提到的“让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关注到特殊群体,让她备受感动,也让城市更加温暖。
今年,高晓笛的提案关注到公共交通的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的监管方面。“老年人群获取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渠道之一就是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我国需要认真对待老龄化进程给公共交通出行带来的问题和压力。”高晓笛在提案《关于加快公共交通适老化进程的建议》中呼吁。
高晓笛认为,目前国内公交站台的设计研究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对老龄人群的考虑仅仅体现在安置简易座椅、设置简易信息牌。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专门针对老龄人群出行需求的设计都寥寥无几。
高晓笛建议,因地制宜地将有条件的直排式公交停靠站改造成港湾式停靠站,最大限度提升市区道路的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对不具备改造成港湾式公交站的,采取适当加长站台或分设站点的方法,分流部分公交线路到新设站点。对城市新建市政道路的公交停靠站,高晓笛建议,以“无障碍化”“适老化”为建设标准,满足轮椅、拐杖等助行器的通过性和上下公交车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站台导视系统和公交车报站系统要满足低视力老人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准确性,设置老人休息座椅,提高老人出行的舒适性。
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
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明确,要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以全龄阶段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各个环节中,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微处,让每一个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
让孩子们开心成长
到2025年,实现品质为先、动态成长、充满活力的儿童友好社区全覆盖,建成儿童友好型城市,建立完善与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今年,力争建成儿童友好试点社区4个,加强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统筹建设与改造,建设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7个。
让老人们舒心长寿
到2025年,实现全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有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1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过60%,养老机构社会化运营的床位不低于6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不低于75%,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不低于55%,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让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
到2025年,残疾儿童康养救助覆盖率达100%,新旧公共场所无障碍化率分别达100%、80%,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享受托养服务率达80%,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实现镇(街道)全覆盖。今年,建立梯度式临时救助金发放制度,临时救助延伸覆盖服务人口;推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的救助年龄段全员覆盖。
让全龄市民共享友善和美
到2025年,力争持证社工达到3.5万人、社工机构突破800家,“两级中心、四级网络”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规范运行;注册志愿服务队伍突破3.5万支,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实现全覆盖。今年,制定完善“友善之城·尚善之都”行动方案,打造50个区域慈善地标,实现市、区(市)县两级社工中心和街道、社区两级社工站(室)全覆盖。
本报记者 缪梦羽 李霞文/图
新闻推荐
一路向南在西部(成都)科学城一座蓝色立方体建筑格外醒目它就是成都的“最强大脑”——成都超算中心2020年投运的成都超算中...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