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华:不仅仅资助,更要为你遮风挡雨(下)

泸州日报 2021-03-10 09:40 大字

□ 本报记者 刘明霞

“红烧鱼、凉拌折耳根、烧白、黄粑……”2月9日,农历腊月二十八,纳溪城区的一家餐馆里,张崇华和女儿女婿、“孙儿”“孙女”们吃着团年饭。

“奶奶,祝您身体健康,春节快乐!”收到“孙儿”“孙女”的举杯祝福,张崇华清瘦的脸上露出了欢喜的笑容。

吃团年饭,是张崇华家里的传统。但从2015年开始,来参加的人中,逐渐多了几名年轻人——他们叫张崇华奶奶,但与她并没有血缘关系,他们是受她资助的贫困大学生。

“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年关将近,在外上大学的“孙儿”“孙女”要回来了,张崇华将次卧收拾了一番,新换了被套的两床被子叠成豆腐块放在床上,“娃儿们要是放假过来,就可以住了。”

对于张崇华来说,不是把钱捐出去就完了,她生活重心的一部分也转移到了孩子们身上。一旦牵起贫困学子的手,她就再也放不下了。

受资助的孩子,在家庭生活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缺憾。于是,张崇华对他们说:“我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为了方便孩子们放假时过来暂住,除家在城区的小幺弟和小幺妹外,其余的孩子们都有张崇华家的钥匙。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每当孩子们放假回来,平常对自己很“抠”的张崇华就特别大方:买鱼买肉给他们改善伙食,包饺子更是必备节目。最初,孩子们都不会包饺子,几年下来,都包得有模有样了。为什么选择包饺子,张崇华说,因为饺子心连心,象征着团圆。

为了缓解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开阔眼界,张崇华带着孩子们去凤凰湖烧烤,去方山、洞窝景区游玩。

每周,孩子们也会给张崇华打电话,或问候或关心,或与她分享学习上的收获。放假时,他们会一起来到张崇华家中,陪她摆龙门阵、散步、吃团圆饭。隔壁邻居都说张崇华福气好,有这么多孝顺的“孙儿”“孙女”。

孩子们喊张崇华的女儿张玉敏和女婿温强为“大大”和“姑爷”。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其实,捐资助学这么多年,张崇华也曾失望,但收获更多的是感动。

“十几分钟的时间,说没得就没得了,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结婚四十多年,张崇华和丈夫感情一直很好,2017年,面对丈夫的突然去世,张崇华孤单、伤心、无助、痛苦。

好在女儿女婿一直陪伴着张崇华。暑假时,小幺幺、小乖乖也回来了,他们轮换着住在张崇华家里,为她做饭、陪她散步。直到今天,张崇华仍感叹:“小乖乖的父亲在重庆打工,腿脚不方便,一个月收入只有800元。得知我丈夫去世的消息,当天请假赶了回来。他说,伯伯走了我要跪拜,一只脚也要跪下。”一个非亲非故的人能给她的丈夫行跪拜礼,让张崇华收获了特别的感动。

“成长路上,不能没有我!”

2019年,小幺幺大学毕业,考上了研究生。拍毕业照前夕,他给张崇华打了一个电话,“奶奶,希望你能来见证我人生的重要时刻。”

“这是小幺幺成长路上的重要时刻,我爬都要爬到成都去见证这个重要时刻。”严重晕车的张崇华接到电话后,满口答应。

到成都,是温强陪着张崇华一起去的,同行的还有小幺幺的父亲。从泸州到成都,要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对于旁人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严重晕车的张崇华来说,并不容易。

“母亲去时在汽车上吐了好几次,所以回来的时候选择了坐高铁到宜宾再回泸州。”温强说,为了不让小幺幺失望,张崇华其实是硬撑着去的成都。“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除了泸天化西村的老房子,张崇华和孩子们在网上还有一个家,那就是张玉敏建的微信群“崇华之家”。当得知张崇华上榜“中国好人”时,孩子们在群里纷纷祝贺,“恭喜奶奶,实至名归!”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最大养老问题是没时间照顾老人

对青年的调查显示: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