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希望在川渝地区建立基础科学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
“后疫情时代,我希望尽快恢复线下学术交流,只有面对面地讨论才能促进科学的进步。”3月6日,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如是说。的确,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国际人文交流普遍受阻,但他坚信,随着我国新冠疫苗的全面覆盖,笼罩在教育圈人士头上的“雾霾”,即将散开。
参加此次两会,李言荣重点关注了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在成都乃至川渝地区建立基础科学中心以及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解决技术“卡脖子”的难题;二是尽快恢复和打开国际学术交流的大门。
“这些年我国在科技方面进步显著,但是基础科研仍有短板。”他说,应用科研往往三五年能出成果,但是“卡脖子”的关键是基础科研,这才是根基。
建议
在川渝地区建立基础科学中心
在李言荣看来,以舒适、安逸闻名的成都,非常适合年轻人静下心来做科研。因为越是节奏快的地方,人的压力越大,基础科研很难短时间出成果。而以休闲文化著称的成都可以孕育出放松的姿态,人们可以凭兴趣做事。
他特别提到成都教育圈耳熟能详的“四七九”名校,一批青年才俊从这里走向世界。“目前国际数学界公认具有天赋异禀的‘黄金一代’,有不少就是成都四、七、九中毕业的,他们30岁左右就成为了名校的正教授,很了不起。”
李言荣说,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大量工业入川,一批科技工作者扎根成都,为这座城市种下科技的基因。老百姓对科学的崇拜,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深深扎根在四川人心中。”
李言荣坦言,虽然成都缺少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但是以成都目前的经济发展、文化氛围来看,完全具备了搞科研的条件。因此,他建议在成都乃至川渝地区建立基础科学中心以及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吸引一批天赋异禀的青年人,假以时日重点培养,未来一定能对世界科技作出巨大贡献。
期待
希望线下学术交流能逐步恢复
“后疫情时代,我们要尽快恢复和打开国际学术交流的大门。”这是李言荣带来的第二份提案。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人才流通培养按下“暂停键”,彼时,依托互联网进行的线上互动交流成为人们的主要选择。李言荣认为,此举虽为非常之举,但它不是真正的交流,是虚拟的。只有面对面地讨论、争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互相批驳,才能促进科学的进步。“生活可以自我隔离,但是学术上不能经常隔离,在今年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形势下,希望国际间科学人员的线下学术交流能逐步恢复,比如可以出国参加国际会议。”
谋定
立足战略需求启动“创新2035”
“客观来讲,学科排位很重要,但这不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李言荣说。
2021年新年伊始,针对“十四五”规划,四川大学正式启动“创新2035”先导计划,在物质与能源、生命与健康、生态与环境等五大方面,提出了一揽子计划和思路,明确了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坦率地讲,在这五个方面,我们并没有去规划哪一项可以达到A+,但我们希望通过这五大工作能对国家和地方有所贡献。”李言荣告诉记者,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做好,自然会带动相关学科往前发展。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 受访者供图
新闻推荐
3月5日下午14时30分,成都市环境监测大楼会议室内,座无虚席,一年一度的大气污染防治市民“面对面”座谈会在此拉开序幕。市民...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