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城者—创新之城”首映 首期聚焦如何唱好“双城记”

成都日报 2021-03-06 03:44 大字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早春时节,2021年全国两会在京召开。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5日,成都市科协、成都日报联合互联网头部企业腾讯,用全新视角推出的深度人物访谈系列——“观城者—创新之城”系列人物对话栏目首映。首期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话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舒红平,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机遇,助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谈创新

聚智汇力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取决于科技创新力,而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文化传承的高地。目前,成都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余所,位居全国第6,其中双一流高校2所,双一流学科高校8所。

去年10月,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题协商会在科技部召开,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省部协商,重点实验室去“筹”敲定,这是该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务实推进的一大标志性成果,也意味着成都在推进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上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四川是科技部批准组建的全国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有“无川药不成方”之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成看来,西南地区的地质地貌,孕育出了丰富的中药资源,四川的中药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一,用于临床诊治的近600种常用药,四川产地占到了80%-90%。

如何进一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彭成认为,要聚智,广泛聚集国内外人才,也包括成都乃至四川的高层次人才;汇力,汇集科学技术力量,尤其是创新平台的研究和建立;成势,通过科技创新领域的机制改革,形成磅礴气势。通过聚集人才,带动科技、产业和经济生态密切结合,以此真正使成都在已有的科技创新基础上,区域创新指数再度提升。

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策源能力来源在哪?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舒红平看来,天府之国的人文环境,是成都毋庸置疑的城市吸引力,宜业且宜居;“敢为人先”的闯劲,这也是成都平原多年以来形成的独特地理文化和人文气质,让成都人有担当有韧性。同时,政府给予的大力扶持在无形中赋予成都更深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谋机遇

唱好“双城记”

发挥高校资源强大动力

去年年初,中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放眼成渝两地,有121所高校、178万在校大学生、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29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87个众创空间,科技资源比较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创新策源潜力和较大的转化市场空间。

“成渝地区拥有肯干肯闯的先天文化土壤与氛围,干事创业的精神头很好,有了这两个良好氛围打底,必然会对科创工作和国家战略的实施推进产生积极影响。”舒红平说道。

他认为,成渝两地具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同时高校众多、教育资源丰富,具有天然的产、学、研科技创新优势。要围绕成渝两地企业、轨道交通、医药等优势产业,以底层基础科学研究为基础,支撑建设面向现代工业的数字化设计、算法仿真、生产模拟等创新型工具;聚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教育优势,以人才能力达成度、虚拟仿真实验、理论机理大数据模型研究等技术创新手段,牵引以终身教育为链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两地校企、校校合作,结合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改革政策,以知识构件化、知识服务化引用、分布式记账、安全共识算法等技术手段,辅助建立以新型技术为保障的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模式。

彭成认为,高校资源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的强大动力,尤其可以聚焦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国际化这五大功能上。此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成渝双城中医药联盟”,聚集了一批与生命科学、中医药密切相关的联盟单位,包括四川大学、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市中医院等,将资源共享、设备共享,设立共同研究项目,求得共赢发展。

寻合作

共建西部科学城

发挥1+1>2创新效应

新定位,需要新作为。舒红平认为,两地正在共建西部科学城,身处于这一共同体系,四川、重庆同时被确定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但具体又各有侧重。

“巴山蜀水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立足于自身专业,彭成认为,在特色中药资源方面,两地所产中药都被称为“川产道地药材”。成渝两地拥有丰富的中药蕴藏量,研究点位很多,尤其适合两地高校科研人员合力攻关。在这过程中,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契机,也就应运而生了。

共建西部科学城,发挥“1+1>2”的创新效应。西部(成都)科学城立足成都创新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战略,正加快形成创新主阵地和转型新动能。以“一核四区”为载体,已初步构建起以中科系、中核系、中物院等“国家队”基础研究为核心、天府实验室建设为引擎、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创新策源动力体系。

本报记者 宋妍妍 受访单位供图

新闻推荐

成都市公卫中心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

本报讯(记者邓晓洪)为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3月1日下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与牛沙社区联合开展...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