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患子到洗衣液
“拿四块?”小姨在说话,半是商量半是问询。
“拿两块就是了,我们还要用。”姨父的声音沉闷但有点坚决。
“我看还是拿四块,大姐每次来都要带一堆东西,吃的用的,样样都想着我们,拿两块有些小里小气。”小姨在坚持,话语里多了执拗。
“还要带其他东西走,又不是光这一样?”姨父语音急躁,下了结论。
“哎呀,你咋个的嘛,硬是……呐,拿三块,就这样定了。”小姨一锤定音,房间里没了说话的声音。
这是1968年春天我在山城住了一年要回老家时的一个晚上,听见隔壁房间里姨父同小姨的对话,啥子东西三块两块?——洗衣服的芙蓉肥皂,家家户户生活的必需品。
成都致民路31号,1956年公私合营的太平洋肥皂厂改制成国营成都肥皂厂,其后生产的芙蓉肥皂在市场上声名鹊起。那时,山城属于四川,芙蓉肥皂在山城也畅销。只不过当时凭票证供应,肥皂还是紧缺。小姨和姨父在工厂上班,每个月发劳保用品一人一条芙蓉肥皂,他们省用俭用,有存货,让我带回成都家里去。
记得最早家里洗衣服是用皂角或油患子(即无患子,民间叫油珠儿米米)。干皂角乌红色,长约5、6寸,使用前放在石板上捡块石头捶烂,拿个大点的碗,把捶烂的皂角泡在水里,泡一两天就可以拿来洗衣服洗头发;油患子圆圆的,赭黄色,也要在石板上捶烂,把皮拿来浸泡出有泡沫的水再拿去洗衣服,黑颜色的内核可以用来弹弹子玩。但捶烂它不好掌握分寸——油患子要滚,你砸下去它就滚到一边去了,砸不准,必须用一只手先摸着,石头砸下去的一刹那间,摸着的那只手马上松开。小时候住在大院子里,每次捶烂皂角不用人帮忙,砸油患子就总想找个隔壁邻舍大姐姐小哥哥来帮着对付那小小的、圆圆的、在石板上滚来滚去的油患子。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母亲叫我砸油患子。我端着竹编小簸箕拿个大瓷碗,到院里公用的洗衣石板前面,站定脚步,从脚底下找到大家经常用的一块专用石头,眼睛左转右瞄,哪个大姐姐小哥哥刚巧就在旁边玩耍可以帮我一个忙呢?没有,一个也没有。哎呀呀,今天自力更生自己完成任务。
偏偏这次妈妈买的油患子小巧玲珑,我全神贯注地砸,但它们还是都东一个西一个跑到石板下面四散开来,瓷碗里没有几个砸好的成品,地下倒有十几个圆溜溜的油患子,我不得不弯腰驼背,一颗又一颗去捡拾回竹簸箕里。心不在焉,总想找人帮帮忙。哟豁,石头下去,油患子没有砸着,我的手出了血,十指连心,有两个手指头都砸出了血,痛得不得了!泪花花一下子就包起了,呜呜,呜呜,8岁的我,孤零零站在院坝里的洗衣石板前,伤伤心心地哭了起来。
有肥皂用了,好喜欢!肥皂好用,尤其是芙蓉肥皂,长方形,上面并排刻有“芙蓉”“肥皂”四个字。洗衣出泡,去污能力强。每次我们都把一条肥皂掰成两半,半块半块的用,节约。后来,肥皂用成只有一点点薄了,母亲就用缺了角的碗,把小肥皂节节片片装在碗里面,倒上水泡起,下次洗衣服,直接把肥皂水倒在脏衣服上,省去了涂抹肥皂的工序,还好用。
如今,洗衣皂、洗衣液、洗衣皂粉、洗衣凝珠……科技进步社会前进,洗涤用品多多益善。回想起儿时砸油患子的情景,感觉今天生活好幸福哟!(李淮)
新闻推荐
成都市树德小学和韵校区将正式投用不久前,成都提出将在“十四五”期间聚焦10个领域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而...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