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硬核年俗撞上互联网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之

成都商报 2021-02-14 01:03 大字

“你上次给我写的福,我扫出来一个万能福!”这是前两天一个朋友发来的信息,因为会写书法,过年的时候我就爱给人写几张福字送去。没想到朋友拿到了,不急着贴,先拿支付宝扫个福。

这个事倒挺像一个缩影,我们很多“硬核年俗”,存在感渐渐地让位于“线上集五福”之类的互联网年俗了。

比如支付宝今年的扫五福,虽然是个老活动了,但可以手写,不少人依然有滋有味地集福;微信也推出了定制红包封面的功能,不少人拿表情包、自拍照玩得不亦乐乎;此外,在直播间许愿,在昵称旁边加个“福”字,各种小功能都相继出现。至于哪里能放鞭炮、哪里有庙会、年货买点啥之类的问题,似乎在舆论上淡化了不少。

其实几年前这种现象就开始出现,摇红包、扫五福之类的活动都曾风靡一时。只不过今年特殊的形势,让“年味”集中于互联网上了。

想起年前和家里小辈见面,我问他过年想要什么,我买给他。他说他要一个游戏里的新年皮肤。现在的小朋友,思考模式已经互联网化了。

等他们长大,他们所谓的年味是什么呢?游戏里的装备、皮肤?电商平台的各种活动?摇红包、抢红包的社交游戏?无论如何,很难想象他们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第一反应是放鞭炮了。互联网,或许真的可以重塑我们的文化景观。

当然,这不意味着传统年俗一定会萎缩,贴对联、写福字、烫头发、大扫除之类的硬核年俗,估计依然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毕竟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之前参加单位集体写春联的活动,来求春联的年轻人之多,也有点超乎我想象。

有意思的是,我写得最多一幅联居然是“哈哈哈哈哈”和“嘻嘻嘻嘻嘻”,横批“笑口常开”。可见,即便是传统年俗,也会被注入互联网精神,或是被互联网重新评估与定义,从而面貌突变,变得轻松与调侃。

其实这是正常的现象。春节的形态,本来就会被大众文化动态塑造。就像我们现在每年要看春晚,但第一届春晚始于1983年,这个年俗也不过30多年的历史。很难说以后线上集五福、手机抢红包,会不会成为默认年年必须有的新年俗。

对待年俗我们可以放松心态,没必要在“硬核年俗”和“线上年俗”中二选一,也没必要一定要分出个价值高低。说白了,春节是个喜气洋洋的节日,无论何种方式,只要参与的人感到开心愉悦,这就是有价值的年俗,就会让我们对春节满是期待。

新闻推荐

记者走访西村大院新花样 空中跑道开市集

西村大院热闹的新春市集活动成都一路向西,至贝森北路,便可见到成都文旅集团、成都体投集团下属的西村大院创意产业园。四面...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