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黎德玲 老天不负有心人
黎德玲与吴忧后来都保送到北京大学深造学习
打进前六 晋升大师
1987年全运会,四川象棋男队首次打进了团体前六。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后,男队成绩就越来越好,1988年团体赛在湖北孝感举行,我和李艾东、黄有义、甘晓晋再度打进前六,这也证明了队伍的整体实力。那个年代比赛非常少,邀请赛也很少,去国外出访参加比赛的机会更少,都要按照全国个人赛排名来分配名额,象棋界最大的比赛就是一年一度的团体赛和个人赛,前六名可以说意义重大。
1988年,我也迎来了个人成绩的突破。这一年个人赛在呼和浩特举行,我记得当时我先手赢了李来群,最后是吕钦获得冠军。这次个人赛我打进前六名,成为国手,非常兴奋,非常不容易。个人赛最早是获得前12名能申报成为国家象棋大师,现在才放宽到前16名。1987年个人赛,我获得第八名,打上了大师。其实当时我就有希望获得前六,胡荣华老师也说:“小蒋你这个水平早该拿大师了。”恰好那一年他出国了没参加个人赛,我就是这一年拿了大师。第二年进了前六,他又跟我说:“小蒋你如果在上海,你这个棋就有夺冠的希望。”为什么这么说呢?象棋总体氛围的形成确实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们也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后来才出了一个全国冠军郑惟桐。
我下棋的特点是布局好,因为那个时候舍得花大量时间摆棋,比赛中也敢拼,但我棋艺上的最大弱点就是意志品质差一些,这方面郑惟桐远远超过我。他非常耐心,他那个意志品质啊,和定了的棋可以一直磨下去。有些棋迷觉得这样下棋无趣了,有失风度,其实这只是棋迷站在自己角度的想法,而作为一个棋手,本分就是坚持到底、努力求胜。这让我想起了李来群的故事。
意志品质塑造超级棋手
我和李来群关系非常好。1985年,在湖北武汉下“三楚杯”,李来群在决赛中输给了胡荣华老师。当天晚上,他睡不着觉,拉着我一直摆棋,特别难过。李来群是个爱棋如命的人,他跟我说:“小蒋啊,胡老师确实太厉害了,那根弦一直比我绷得紧啊!我如果能再多坚持半个小时,胡老师就赢不了我了。”所谓那根弦就是意志品质,在长时间的争斗中步步紧逼,把你逼得很恼火,除了棋艺水平,拼的就是意志品质。
1987年个人赛是纯慢棋,一天下一盘,三天休一天,赵国荣13轮棋8胜5和,这样的成绩没拿到全国冠军就是因为李来群。李来群更凶,前12轮10胜1平1负,其中最精彩的一盘棋是马炮光王对马炮光王,一个子都不比对方多,结果他把对方赢了。怎么赢的?就是捡漏,下得对方心烦,受不了了。这盘棋传成佳话。他这么高的胜率就是因为太拼了,把赢棋作为最大的享受和快乐。最后那盘棋他先手和就夺冠,但他还是想赢,结果输了,但算小分还是他小分高。这届比赛我印象特别深,什么叫意志品质,这就叫意志品质。
后来我总结,我在运动员期间之所以没有成名,没有成为超级棋手,还是因为意志品质。人家是粗中有细,我是细中有粗,经常前半盘下得很漂亮的棋、基本赢定了的棋都要飞,为什么呢?因为对方要输了也会很顽强,要么逼得你时间紧张,要么给你制造最大难度,我就是临门一脚始终差一点,拿不到特级大师。
1988年,象棋队团体和个人都进了前六,这个成绩以前想都不敢想。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这一批人逐步起来了。1988年团体赛之后,黄有义没下个人赛,退役转业,去了重庆市铁路局,后来还当了工会主席。再之后,曾东平就顶上了,甘晓晋则还在继续下。我呢,一边训练,一边还要带女队员。靠着自觉性,我经常是吃了晚饭都还在训练室训练,现在回想起来,因为热爱也不觉得辛苦。四川象棋也是因为大家的努力,慢慢有了今天的样子。
天才少女 站在巨人肩上
1988年个人赛,女子也是前12名晋升大师,黎德玲就差一盘棋拿大师,有一盘棋她对马革英和了,就差这半分。我后来跟马革英开玩笑说:“你让让她,她就是大师了。”马革英就很认真地跟我说:“蒋老师,黎德玲如果那么年轻就拿了大师,这对她的发展可能也没什么好处吧?”确实,那时候黎德玲才14岁。但是她已经有了很好的表现,我知道,我找这个队员找对了。
虽然我当教练的时候帮助林野成为全国冠军,但黎德玲才是我发掘的第一个人才。我是怎么发现黎德玲的呢?我觉得应该叫老天不负有心人吧。
1986年,儿子刚刚出生不久,妻子还在坐月子,我就去在雅安举行的四川省少年锦标赛选才,因为当时省队已经即将面临无人的窘境了。
四川省少年锦标赛是每个市州1-2个名额,成都名额稍微多点,女子可以派2人参赛。黎德玲是内江唯一的代表,那一届比赛她大概是获得第三名或第四名。当时女子比赛就一个组别,那一拨里成都有龚琴、冯岚、张琳等,而黎德玲当时只有12岁,年龄偏小,个子也很小,棋盘都有点够不到,坐在板凳上还得垫个垫子,但是下棋却很专注,又很有力量,我就觉得这么小的小姑娘怎么棋下得这么好呢?
不过她当时有个心理障碍。在她心目中,成都棋手都有正规教练,成都棋手太凶了。因为这样的心理障碍,导致她一直没拿到省冠军,直到我把她调来成都后再打省比赛,她才突破了这个心理问题拿到冠军。黎德玲下棋舍得拼、舍得想,并且总是比别人想得更深,所以后来她才能保送上北大,考上公务员,成为外交官。
黎德玲是我选中的第一个好苗子,她自己也很珍惜机会。她是农村户口,父亲是个小职员,后来迁至城市,母亲没有工作,父亲一个人工作供兄妹俩。她父亲很有思想,让哥哥黎德元学乒乓球,妹妹黎德玲学象棋,后来两兄妹都上了北大,并且都是研究生毕业,真是了不起。
1988年,14岁的黎德玲来到成都开始集训。当时我给她安排住在队里,还安排好了学校。一开始联系的是盐市口中学,结果校长没接招,后来联系了西北中学,西北中学王校长一口答应。集训了一年后,黎德玲入队,户口也从内江转至成都。那个时候,黎德玲半天读书半天集训,周末食堂没饭吃,就来我家吃饭。我感觉那么小个娃娃既然调过来,就要全身心照顾。她也很争气,一边读书一边下棋,两方面表现都很好。
那会儿调她来成都也引起一些教练对我不满,明明本地有棋手为何要去内江招人呢?但我就是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心愿就是培养她为超级棋手。因为感觉一是她的天赋不错,二是她特别专注认真,只要开始下棋,周边无论谁在说话她都听不到,甚至后来都有队员跟我说:“蒋老师,你那个时候就只管黎德玲,都不管我们。”她也确实争气,1988年上半年参加集训,下半年就在选拔赛中脱颖而出,跟随我们去了呼和浩特参加全国个人赛,她表现很好,差一点就拿到大师了。虽然没打上大师,但这次个人赛让这个14岁的小姑娘见了大世面,树立了信心,回来之后她就更加刻苦,也破除了之前的心理障碍。
那个时候,林野已经离队了,队员就是马革英、张琳、黎德玲,1990年又有郭瑞霞进队。很快,在1989年重庆举行的全国个人赛中,年仅15岁的黎德玲晋升为大师。当时内江还发表了一篇报道文学《站在巨人肩上》,讲述黎德玲的故事,说她站在我的肩上,后来她还被评选为“内江十杰”。确实,对于她这么一个出生于农村的女娃娃,在内江启蒙,到成都训练,又碰上我这么一个爱才的教练,她的进步确实非常大。对于我来说,黎德玲晋升大师不是终点,我对她的要求是以全国个人赛冠军为目标,因为她已经具备了这个实力。
赵婷/文
新闻推荐
牛年春节即将到来,成都市准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与市民朋友共迎新春。2021年留在成都过春节,感受浓浓“蓉味”...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