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病耻感”成为求医绊脚石
精神障碍患病人群日渐增多,就诊率却不到20%
内江市一名医护人员正在给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心理辅导。王斌摄(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记者调查
近年来,我国居民中,有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人群逐渐增加,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精神障碍疾病就诊情况如何?心理咨询行业服务质量如何?近日,记者就相关话题进行了调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范芮菱
A
要不要看病?
受困于“病耻感”,就诊率不到20%
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6.57%,其中,焦虑障碍患病率为7.57%,抑郁症患病率为2.1%。记者在网络上搜索抑郁症,截至1月27日,新浪微博“抑郁症”话题累计阅读量达6.9亿次,知乎“抑郁症”话题讨论78.7万条,豆瓣“抑郁症”相关小组超过5万名成员。
然而,精神障碍疾病的就诊率却不超过20%。
“以前一直不愿承认自己心理出问题了,不敢来看病。迈出这一步,我做了很久的心理斗争。”1月19日,记者见到了刚从成都某医院精神心理科出来的蒲青青(化名),这是她患病以来第一次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半年前,22岁的她开始出现焦虑、失眠、情绪压抑等情况,但以为只是工作压力太大导致的,缓一缓就好。随着情况加重,她才不得不面对“自己生病了”这个现实,但她担心如果去看了心理医生,周围的朋友会不会远离她;如果被确诊为抑郁症,父母又会怎么想……这些“病耻感”成了蒲青青看病路上最大的阻碍。
蒲青青的例子并不是个案。多名受访者向记者表示,曾因害怕被视作“精神病”而拒绝就医。
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部、四川省精神卫生项目办主任李慧认为,精神障碍疾病就诊率低,与“病耻感”有很大关系。“精神疾病患者自身的‘病耻感’,以及社会各界对抑郁症、相关精神障碍的轻视与污名化,使很多患者抗拒寻求专业帮助,从而耽误了治疗时间。”
B
去哪儿看病?
线上线下咨询平台和医院良莠不齐
“每次感觉压力太大,透不过气的时候,我就会打开线上咨询软件,向心理咨询师倾诉。”大三学生秦钟(化名)告诉记者,相比与医生面对面交谈,这样的咨询方式让他更有安全感,也更自在。
多名受访者表示想过尝试线上心理咨询,但最终却因咨询师的专业度、价格、平台等问题不了了之。
记者在手机应用软件商城找到了数个心理咨询相关APP,有的下载量高达几百万次。各平台咨询师专业度良莠不齐,收费从每30分钟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较为规范的心理咨询平台,罗列了心理咨询形式、咨询师相关资质、咨询时长和价格。
还有一些“线上医院”,由第三方平台或专业医院运营,精神专科医生在线为用户提供咨询等服务。这类平台上的医生资质齐全,规范性较强,但存在用户体验感不足等问题。
记者走访调查成都多个心理咨询中心,发现多数心理咨询师的头衔为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这些头衔是2017年以前由人社部颁发的,即便没有相关医学背景也可以考取,门槛不高,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并不代表具备做心理咨询的能力。“2017年人社部正式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名称,之后只有在医院进行心理治疗工作的人员才有资格报考国家卫健委认证的心理治疗师。”李慧建议,若选择私人心理咨询中心,应从其资质、专业度、收费标准等多方面考量。
C
如何治好病?
行业分层管理,医院开设相关科室
目前,我国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有限,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缺口很大,专科医院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这也使心理咨询业应运而生。
“我们不能否定它们存在的价值,但确实存在监管弱的问题。社会心理咨询行业分属多个部门管理,个体心理咨询中心只要不涉及处方和治疗就不属于卫生部门管理范围。”李慧认为,应该出台相关条例,对社会心理咨询行业进行分层级管理,并定期考核和检查。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应从从业门槛、资质、定期考核、收费标准等方面制定行业标准。
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诊率,成都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师何江军认为,应从两方面下手:在精神专科机构开设临床心理科,对失眠、焦虑、压力大等人群进行心理辅导;在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科,让已经出现躯体病症但去其他科室检查无果的精神疾病患者找到问题所在。
去年底,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明确到2022年,公众对抑郁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达80%,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年复发率降低30%;非精神专科医院的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等。
新闻推荐
“杨家少年自英豪,泓圣恭谨访问道。圣手书生字迹佳,傲视挫折横马刀。”这是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初2020级班主任李双勇写给一...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