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丛书讲述成华千年变迁

四川日报 2021-01-15 06:22 大字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2017年,在成都市成华区白莲池街道石岭村4组的一户人家里,蒋松谷的目光被一块石碑吸引。这块放置于杂物堆处的石碑,为地界碑,于1997年设置在此,碑体的三面分别写着新都、金牛和成华。“在民居里,竟然可以一脚踏三区(2001年新都撤县设区)!”这次偶见被蒋松谷收录进在2020年末出版的《成都·成华历史人文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作为《丛书》的执行主编,蒋松谷介绍,该书有19人参与编写,是成都市“十大文化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

丛书编写如地里刨食

1月12日,在成都市成华区文化馆4楼,蒋松谷正忙着安排《丛书》后期讲座工作。办公室门口,刚出版的《丛书》一溜摆放着。翻开书,内容有街道卷14卷和专题卷6卷,其中,街道卷的《白莲池》《建设路》《青龙场》《龙潭寺》《保和场》《圣灯寺》《万年场》等,突出了各街道辖区的历史地标,并挖掘整理了蕴藏在社区、民间的历史文化片段;专题卷《沙河流年:成华母亲河的历史回声》《城东古韵:成华的文化遗存》《大东郊:成华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岁月》等,则以宏观视野系统呈现成华区历史全貌。

作为成华区首次进行的全域人文历史文化抢救性挖掘工程,《丛书》在编写过程中并不容易。除了从史料中取经,还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考察。“这个过程像是在土地里刨食。”蒋松谷说,在求证一些文物的旧址变迁时,寻找亲历者就非易事,“采访10余位人,最终只有一两位合适。”

见证烽火的沙河

成华区的历史有着怎样的面貌?《城东古韵:成华的文化遗存》中,一张“成华历史人文索略图”将发展脉络娓娓道来。公元前1.3万年到1万年,成华区就有人类活动。

秦惠文王灭蜀、张若在万岁池(今成华区白莲池)等地取土筑城、羊子山祭祀台建成、司马相如北上长安题字升仙桥……除了大众熟知的历史,书中还梳理了一批鲜为人知的史料。比如,四川省作协会员、《丛书》主编张义奇在梳理时发现,沙河其实见证过不少金戈铁马的烽火往事。

沙河古称升仙水。很难想到,如今垂柳依依、一派祥和的沙河曾有战争发生。公元前316年秋,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南下灭蜀的主张。秦军沿着蜀国开通的石牛道,越过秦岭,从金牛道的南端进入成都市北部,正是沿着古升仙水而来。“秦、蜀两军在升仙水畔是如何作战的,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但战斗的发生是可以肯定的。”张义奇说,在距古蜀灭亡几百年后,刘秀统一中国,最后一战就在成都江河上展开,而升仙水是战场的一角。

人才荟萃的成量厂

如今在成华区桃蹊路北边,仍可看见一座土红色的俄式尖顶塔楼,成都量具刃具厂曾坐落于此,这个“东郊”地标,是老成都人记忆里抹不去的部分。

四川省作协会员杨传球在编撰《桃蹊路》时,曾犹豫许久,“之前对桃蹊了解不多,认为这里没啥可写的。”但实地采访后,杨传球深感自己误读了“桃蹊”。60余年前,桃蹊还是荒芜之地,杂草丛生,但不久之后,这里就成了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属地的成都量具刃具厂宛如人才聚宝盆。比如闻名网坛的大满贯女双冠军晏紫生于斯长于斯,是厂里人口中的“小燕子”;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儿子王慈明是厂里的总工程师,在这里“隐居”50余载,到2006年身份才被媒体披露;书法家陈无诟、书画家唐济民和田明珍,都曾在厂里工作。陈无诟曾是厂招待所管理员,其书法被著名书法家沈作常称为“太空体”。曾任厂办秘书的田明珍是陈无诟的弟子,后来拜师陈子庄,其艺术去繁存真,以简胜繁。在厂研究所从事园林工作的唐济民也曾师从陈子庄,受其影响,他的作品构图随意多变,朴实而趣味盎然。在陈子庄的入室弟子中,唐济民年龄最大,两者过从甚密,往往彻夜畅谈,兴起时挥毫泼墨,题诗作画,颇有雅风。

新闻推荐

三年每天涮火锅撸串他长到210斤险丧命 医生:不能过于偏爱重口味

术后针灸治疗在成都吃货心中,火锅、串串、烧烤这三大美食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贪嘴,35岁的王建...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