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字号护肤品爆质量安全隐患

消费质量报 2021-01-12 00:52 大字

披着“消”字号的外衣,却违规添加激素

近日,某网络博主发布的一段婴儿使用抑菌霜后出现“大脸娃娃”现象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显示,给5个月大的孩子使用“嗳婴树”牌“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后出现了脸部肿大现象,并伴有发育迟缓、多毛等症状。

记者调查发现,此事件背后是“消”字号面霜违规添加了激素。

事件

抑菌霜让婴儿成“大脸娃”

据报道,从该婴儿两个月大开始,父母就给孩子涂抹“嗳婴树”牌“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不久后,孩子出现多毛、脸肿胀发胖的问题。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和护士询问是否给孩子涂抹过激素药膏,孩子妈妈表示,只给孩子涂抹过一种抑菌霜,产品上标明的是0激素添加。某博主将“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送专业机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抑菌霜中含有氯倍他索丙酸脂的激素成分,且含量为0.03g/kg左右。该产品说明书上写着产品取得了“(闽)卫消证字”许可证号。

事情发酵后,“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等产品的生产厂商为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下称“欧艾”)企业负责人回应称:“去年12月企业拿产品去检测未查出激素,此次事件纯粹是网上炒作吸粉……存在很大的造谣传谣成分。”

1月8日,福建省漳州市卫健委就“欧艾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有关问题调查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卫健部门已责令该企业召回涉事产品。

目前,涉事企业已暂停生产,并通知经销商对所有涉事产品下架。

1月10日,记者多次致电“欧艾”,截至记者发稿,电话均未接通。

调查

一些婴儿抑菌霜用“消”字号

1月9日-10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线下实体,一些宝宝霜都以“天然草本”、“无激素和重金属”、“快速解决儿童湿疹”等作为宣传语来吸引消费者。

1月9日,记者在成都市多家药店和母婴店调查走访发现,未有涉事的“益芙灵抑菌霜”在售。不过,药店、母婴店店员推荐的婴儿抑菌霜并非药品,产品生产许可有的显示为“消”字号。成都市成华区一家药店店员推荐的一款江西生产的某品牌“手足裂口霜”植物草本抑菌霜,主要成分写着“芦荟、蛇油、维生素E、蜂胶、医用凡士林、甘油、天然薄荷脑、硬脂酸、香精、纯化水”。但该款产品外包装未提示婴幼儿是否可用。

记者走访了3家药店发现,出售的不同品牌“婴儿抑菌霜”中,大部分都是卫消字号,部分成分还含有防腐剂、香精。

1月10日下午,记者在淘宝等电商平台检索关键词“益芙灵”,仍能看到部分信息,不过具体产品页已经找不到。而电商平台产品页面显示的其它婴儿抑菌霜产品中,大部分均无法通过商品页面查阅其全部成分。在一家名为“国仁堂健康产品”的网店内记者发现,该店出售的一款名为“恒昕堂婴宝维肤膏”的产品卫生许可证为:GBFDA(2011)卫妆准字29-XK-3404号,执行标准为:QBT1857-2013润肤膏霜,主要成分含有香精。

记者了解到,所谓“消”字号其实是“消毒产品”,根据相关规定,这类产品并不能宣传具有医疗效果。2020年12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筛查了网络销售的41批婴幼儿湿疹类产品,结果显示:在34批妆字号产品中检出2批含有激素,检出率为5.9%;在7批“消”字号产品中检出4批含有激素,检出率为57.1%。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孙建方表示,激素有消炎作用,但使用激素有严格的标准。只有在药品中,经过临床实验后才能添加有治疗效果相应剂量的激素,带有“消”字号的消毒用品中不允许添加激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徐宏俊医生向媒体表示,“消”字号产品是违规添加的“重灾区”,造成违规添加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超强效激素,药物起效快;二是原料便宜。

说法

“消”字号“妆”字号功能不同

1月7日,大脸娃娃视频的曝出者“老爸评测”在微信公众号上表示,目前市场上常见的面霜有妆字号和消字号两种备案,妆字号的面霜经过药监局备案;“消”字号经地方卫生部门批准即可。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第三十条规定:“消毒产品禁止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激素等物料。”2019年4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抗(抑)菌剂有效成分名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记者发现,该“征求意见稿”中提及“本名录自发布之日起,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除使用剂型为液体以外的其他剂型抗(抑)菌产品”。

四川省药品监管局化妆品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用于人体的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而“妆字号”是指化妆品上标注的“*妆*******”(省简称+“妆”字+年份+编号),即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编号。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化妆品生产企业申请资料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的生产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后,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准予许可并发给化妆品生产许可证。

记者了解到,不少消费者其实并不太了解化妆品、消毒品的区别,购买时也不太留意批号对应的产品性质。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杜绝此类违规问题,关键还是要对症下药。商家之所以虚假宣传和非法添加违禁成分,目的就是为了牟取更多非法利益。所以,一旦查清商家确实存在违法行为,不仅要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而且要依法对其进行行政罚款、停业整顿、吊销执照等处罚,让违法者得不偿失。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李欣璐文/图

新闻推荐

记录奋斗的足迹

充满希望的2021年,每个人都有新的愿景,每个城市都有新的目标,将这些愿景和目标拼在一起,就成了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新蓝图。幸...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