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北打金街:老店铺里故事多
街巷故事
□徐海涛春熙路、太古里如今已成为成都的一张城市名片,大多数外地人来成都一般都会去这里逛逛。殊不知,邻近春熙路还有一条北打金街。北打金街由南向北分为上中下三段,自古以来这里一直都是一个繁华地段,《竹枝成都》中所提及的北打金就是北打金街。今天我们就聊聊北打金街的上段,位于红星路步行街北半边的上北打金街。
老街美食“炉桥面”
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那个时候还没有红星路,也没有蜀都大道。上北打金街的北头是一个十字路口,往东走是棉花街(今蜀都大道大慈寺路),往北走是书院正街(今红星路二段),往西走是湖广馆街(今蜀都大道总府路)。
上北打金街的门牌号码是从北到南排列的,单号在西边,双号在东边。北头东边的第一家商铺是一个点心铺,名字叫“王者香”,门牌号是2号。往南走,第二家商铺是“同泉堂中药铺”,紧靠着的是一家杂货铺,杂货铺的南边开了一家“汪三兴水饺子馆”。
过了饺子馆,是一家名为“炉桥面”的馆子。现在城市里面几乎都使用天然气,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炉桥,更不清楚什么是炉桥面。
以前烧煤炉子,里面都有一个炉桥。炉桥是用生铁铸造的,像个铁栅栏一样。炉桥安放在炉子的中间,上面放煤炭,下面有炉门,可以开关炉门来调节火力。
而炉桥面,就是先把揉好的面切成一个个的小面团,然后把小面团擀薄,形成一个圆形薄饼,再折叠起来,用菜刀把薄饼中间切成一条一条的面条,但是这些面条的头尾是和别的面条连接在一起的,形似“炉桥”。把“炉桥”扔进沸水锅里,煮熟后捞起来,放进已经加上各种佐料的碗里,一碗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炉桥面就端了出来。
这家面馆的“炉桥面”物美价廉、令人垂涎,当时吸引了众多人前来品尝,面馆里总是人满为患,生意兴隆。可惜的是,这样一种美食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炉桥面馆的南边是一家匾铺,紧靠匾铺的是一个独院,过了独院有一家草药铺,再往南是一个专门卖“牛皮胶”的店铺。以前牛皮胶很盛行,木匠师傅是离不开的,专门用它来粘木头。如今,木匠师傅好像也不再用牛皮胶了。
过了“牛皮胶”店,是一个巷子,巷子里面是古佛庵。再往南是成都市银行公会,挨边的是几个住家户,还有一个名叫“陈锅盔”的铺子。再往南就是一个三岔路口,往东有一条路,名为金玉街,而上北打金街和中北打金街就以金玉街为界,南边就是中北打金街了。
曾经有一所英语学校
上北打金街西边北头的第一家铺面的门牌号是1号,是卖猪肉的,老板姓李。3号是一个“锅盔铺”,5号是黄老大哥的一个小酒店,他的弟弟叫黄文宇,是当时音乐学院的教授。
小酒店的南边,是一个名为“黄洪兴”的箱子铺。箱子铺往南是两户住家户,过了住家户是一个“卖坛坛罐罐”的店铺。这家店铺的南边则是一个大门,里面是“永和汽车运输公司”,走进去,院坝比较大,平常停了一些汽车。大门旁边是一个饭馆,老板姓王,不知道脸上是否有麻子,反正就叫“王麻子大饭店”。
这个饭店刚好与炉桥面馆是正对面。这两个馆子,一饭一面,一唱一和,有吃有喝,当时两家的生意都好得不得了。不过饭店的寿命要比炉桥面馆长得多,饭店的名字改了几次,但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都还在。
王麻子大饭店往南是“杨氏姐妹英语学校”。杨氏两姐妹的父亲曾经担任民国政府驻英国大使,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姐妹来成都买了原来是“扯谎坝儿”的空地,建了一个两层楼房,办起英语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大多学习俄语,这个英语学校也就慢慢消失了。
新闻推荐
本报兰州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沈丽莉)1月6日下午,“甘霖-I”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首飞仪式在金昌机场成功举行。当天,甘肃省...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