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发改委 奋进“十四五” 迈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成都日报 2020-12-29 01:31 大字

刚交答卷,又启宏图。

12月26日—27日,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不平凡的2020年,“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重战略机遇交汇叠加,市发改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强化担当使命,主动奋进作为,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伟大征程中积极贡献发改力量。

岁末之际,阅“十三五”收官之年答卷,起“十四五”开局之际征程。

投资唱主角

前三季度处于全国领跑行列

根据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从经济总量上看,成都的成绩格外亮眼:根据成都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876.5亿元。

这一数据,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和广州两个一线城市,处于领跑前列。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拓展投资空间。和许多城市一样,为了补损失、创佳绩、增后劲,“投资唱主角”也成为成都的选择。

成都以“两新一重”推动城市发展拉长板、强功能、调结构、惠民生,制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以“新基建”为牵引的项目促建行动方案》,抓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改革,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用时分类控制在20—90个工作日内。今年6月底,《成都市项目招引攻坚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方案明确要用3个月时间集中开展项目招引攻坚行动,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夯实底盘。8671亿!这是3个月后,成都给出的总成绩。更具体来看,发布机会清单1100项,新签约重大项目497个,投资额同比增长57.7%,百亿级重大项目28个……成都“项目招引攻坚行动”的表现,无一不亮眼。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城市经济社会秩序恢复。2月3日开始,成都市就组织企业在满足疫情防控条件前提下复工复产,规上工业企业36天全部复工。成都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分阶段推动制定稳定经济运行20条、恢复经济秩序33条、扶持小微企业18条等助企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政策措施。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全力以赴抓大项目、大抓项目,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牵头建立“市领导专班+问题会诊解决专班+项目服务专员”“复工复产保障平台+复工援助热线+项目服务专员”工作机制,组建专班派出1万余名专员蹲企服务、帮助解决问题1.5万余个,被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疫情防控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特别国债、企业债、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分别争取554.8亿元、122.2亿元、433.7亿元和14.4亿元;深化银政企合作,与国开行等合作设立4180亿元融资专项,与国开行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十四五”期间提供融资支持不低于6000亿元。建立重大项目用地统筹机制,精准对接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实行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

产业功能区升级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成都路径”

“建设天府国际生物城,就是要完善全链条全周期的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从靶点筛选、药物发现、药学研究、安全性评价、有效性评价、临床试验、中试放大到产业化的‘一站式’生物医药创新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技术平台的专业化运营,推动全球生物产业创新成果在成都大汇聚。”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副主任李奇拿着成绩单说,“在这样的‘初心’下,这里已建成26个高能级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了15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签约入驻。”

天府国际生物城是成都在“十三五”期间以创新生态链、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经济组织方式变革的一个探索缩影,也是成都产业功能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

如何在传统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实现升级?是成都在“十三五”期间,尤其是市十三次党代会以后的探索课题。

“坚持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产业功能区为载体、高品质科创空间为依托,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成都走出的“有效路径”。

优势何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更加注重产业细分领域的研究和选择,每个功能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独特资源禀赋、重大城市功能性设施和对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科学前瞻研判,精准化差异化定位主导产业细分方向,实现错位协同发展。”

该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成都路径”。一是打造特色产业比较优势。根据实际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重大平台,瞄准产业未来发展机遇、优质赛道,绘制“两图一表”,着力建链补链强链,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聚焦培育区域经济动力源和产业生态圈创新策源地,规划建设54个集研发设计、创新转化、场景营造、社区服务等为一体的高品质科创空间,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近280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二是推进高品质产业社区建设。推动大尺度“独立成市”和小尺度“产业社区”协同建设,以人为本推进产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补短板”,提高功能复合率和城市宜居度,满足产业人群生产生活需求。产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年行动计划正深入推进,系统推进绿道、绿廊等生态环境建设,持续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先进资源要素集聚。持续推动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制度改革,全市100%工业用地指标向产业功能区倾斜,90%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向功能区倾斜,促进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创新出台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积极构建政府性投资基金与各类社会资本多元投入的投融资体系。深化人力资源协同,出台《成都市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实施“成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聚焦重点产业细分领域招才引智,加快构建匹配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服务生态环境。四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构建形成了“5+5+1”产业体系——14个产业生态圈——66个产业功能区三级协同支撑体系,加快变革传统园区管理模式,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聚焦企业和市场需求,构建“管委会+专业公司”运营架构,开展“法定机构”“局区合一”“镇区合一”试点。持续放权赋能,将国家级重大试点示范、重要功能、重要品牌等39项改革创新项目赋能给产业功能区,下放市级管理事项23项,制定赋权清单,基本实现“办事不出功能区”。

区域协同发展

奋力开创新局面,打造“水涨船高”的区域共同体

在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协同发展是与会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之一。“协同发展,是成都迈向世界城市的关键词。”

天府新区、东部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加速建设,天府总部商务区、天府文创城、天府奥体公园、成都体育学院整体搬迁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成都超算中心、中科院成都分院科学城园区建成投用。

协同发展的蓝图不止于此!剑指世界城市的成都,正奋力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打造水涨船高的区域共同体。

当前,成都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以做强“极核”功能、履行“主干”担当为根本,大力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干支协作”带动辐射与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务实加强成渝双核联动擘画“双城记”宏伟蓝图,持续推进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及国内其他重点城市深化合作。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成都作为单一“极核”,如何做强?下好“先手棋”成为破局之策。成都着眼做大主干,做强极核,自觉担当中心城市责任,充分发挥同城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协同德阳眉山资阳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共同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183项年度任务落地实施加快共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1+1+N”规划体系加快构建,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完成进入报审,各专项规划加快编制。交通设施“同城同网”加快成形,成资S3线开工建设,成都外环铁路通过预可研审查;天府大道北延线等快速路加快建设,12个“断头路”项目开工。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推进“三区三带”产业项目464个,完成投资约1088亿元,联合发布同城化城市机会清单,释放需求信息1525条。创新能级协同提升,共促都市圈2000余家企业与700余项高校科技成果对接,420项成果实现转化,建成“成都-资阳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服务便民共享,实现居民就医“一码通”服务,成都养老服务性床位补贴政策延伸至3市,联合出台政务服务“同城化无差别受理”方案。生态本底不断筑牢,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即将竣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完成增绿增景11万亩。交界地带加速融合发展,集中发布青白江-广汉等7个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遴选实施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等8个精品示范点项目。

按照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成都作为“一干”,如何发挥优势至关重要。为此,共促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加快成势和强化干支联动,引领辐射带动“五区”协同发展成为关键之举。根据市发改委区域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成都以务实推动一体化系列合作协议为抓手,项目化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成都至经济区城市及近郊新城动车累计日开行达329对、平均发车间隔缩短至25分钟,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加快建设。产业协作共兴进程不断深入,成绵联合组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联盟,天府新区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主体施工基本完成。共促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组建成都科技服务集团,服务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联合开展流域水生态管理保护,建立起岷江、沱江流域事件处置、流域排查、河长制协作等合作机制。共促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成都教育“八大共享平台”延伸服务至经济区各市,8市实现医保异地就医实时结算,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此外,围绕增强“主干”引领辐射带动能力,以做强成都城市极核功能为导向,以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成都休闲为重点,强化干支协作、促进“五区协同”,中欧班列组货基地覆盖9市(州),五粮液集团新经济中心、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双飞地”、成都大凉山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等一批区域合作项目顺利推进,加速构建互利共赢、“水涨船高”的区域发展利益共同体。

面对疫情影响下的全球经济格局,成都以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合作和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交流合作为重点,以“蓉欧+”东盟国际铁海联运班列、川桂国际产能合作园、成都青岛啤酒节等合作项目为抓手,借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协调机制、黄河流域城市陆海联动开放发展联盟等重大发展机遇,推动与省外城市间多形式、多元化、多领域的合作,促进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积极打造国内大循环平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奋进“十四五”,成都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令人充满期待!

新闻推荐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开放 成都发展的最大变量

中国—欧洲中心本报摄影部供图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和向西开放空中门户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今年1至10月,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