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表达让诗歌为双城“带货”

四川日报 2020-12-10 06:49 大字

论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诗歌:

12月9日上午,作为2020·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重要分活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诗歌表达”主题访谈活动在成都新华宾馆举行。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诗人梁平作为活动主持人,开门见山地“点题”成渝两地诗歌的表达。□肖晨

融圈破圈 诗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独特标志

川渝本是一家亲。在梁平看来,这么多年来,两地城市文化背景、生活习俗都是相似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盘棋是非常重要的,说明两个城市经济发展举足轻重。”

梁平认为,社会发展与文化不可分割,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基因,融合在川渝两地发展的方方面面。诗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特殊标志,两地也是中国诗坛重镇。梁平希望,通过一次次的交流,寻找到两个城市的个性表达,更重要的是,两地诗歌要一如既往地活跃,承担起中国诗歌重镇的责任,探寻中国汉语诗歌的现代性转型升级。

经过与会诗人们的梳理,从最初的巴渝战舞、蜀王写诗,到后人耳熟能详的司马相如、杨雄、陈子昂、李白、杜甫,加上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运动,成渝地区涌现了大批代表性诗人,两地的诗歌历史积淀丰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诗歌如何表达?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的观点是:“诗歌表达,不能被经济圈‘圈’住。”具体来说,诗人可以捕捉双城经济圈发展带来的深度变革,在新时代迸发出的强劲发展活力。同时,在宏大叙事之下,成渝两地老百姓的生活也值得关注,希望诗人要更多发出自己的声音。

国际视野 品质铸就“巴蜀诗歌方言”独特魅力

在本次论坛上,不少诗人关注着诗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的国际表达。

在《诗刊》社副主编、评论家霍俊明看来,中国的诗歌记忆与巴蜀诗歌相伴,成渝两地诗歌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城市文化和市民文化。“在成渝诗歌里,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市民是如何生活的。”

这个观点也与《诗潮》杂志主编、诗人刘川相呼应。刘川分析认为,巴蜀地区的诗人作品有一种市民化的倾向,他们书写身边的生活,而这无形之中契合了市民社会的内在要求,“可以说,成渝两地的诗人,很早就开始为现代化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写诗,做市民社会的引导;作为优雅的生活家,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带货’。”刘川表示,现代性跟身边的城市和快节奏的生活是分不开的,从农耕文明的生活审美进入现代都市,诗人应当更多地书写当下、书写自我。

重庆诗人李海洲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具有鲜明特点的成渝诗歌,也具有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这种创作视野被更多的外国友人所感知。俄罗斯诗人伊琳娜·丘特诺娃说,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对中国文化、诗歌感兴趣,发现中国西部的美好,对成都、重庆都有所了解。来自美国的诗人小易,在现场朗诵了一段中国朋友的诗歌。“诗歌的美是超越语言的。”他说,诗歌关注的是人性普遍的、共同的经验,他上次来成都时,走访过成都杜甫草堂,也更新着对这位古代诗人的认识。“诗歌不是过去的,不是未来的,是此刻的。”

国际视野下,成渝诗歌也彰显着独有的文化自信。康伟认为,两地诗歌表达在全国来看,就像是“诗歌方言”一样,要保持自己的嗓音、音色、音质,保持自己的特色,在交流中保持丰富性多样性,才能形成双城诗歌的有效表达。

新闻推荐

“硬核”执行 11小时腾退一酒店

“执行局干警全员楼下集合,准时出发前往现场腾退!”近日上午,一排警车呼啸而过,成都市青羊区法院几十名执行法官、干警来到青...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