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 吉狄马加点赞成都 在我们共同的星球见证诗歌的温暖

成都商报 2020-12-10 01:40 大字

作为历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重头戏,12月9日晚,“2020·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式在成都电视台1号演播厅隆重举行,现场亮点不断,精彩纷呈。从2017·天府诗韵、2018·成都与巴黎、2019·一个需要消除壁垒的世界,再到今年的“我们共同的星球·见证诗歌的温暖和力量”,成都国际诗歌周一直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欢迎来自全世界的诗人朋友。

本次开幕式共分为“中国力量”“生命奇迹”“人类未来”三个篇章。在第一篇章“中国力量”中,以清音古诗表演《锦绣天府》开篇,由四川清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平和盐道街小学的同学们共同演绎,展现古韵天府魅力。此篇章还包含了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抗疫诗作——《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歌颂抗疫精神,激发抗疫信心。

在第二篇章中,知名歌手冯家妹带来了一首《春风吹又生》(原名为《草》),该曲由SMA(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包珍妮作词、郭亮作曲。包珍妮虽然只有一根手指能动,24小时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却满怀着对诗歌和生命的热爱,创作了数十首诗歌和歌词,还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她的故事与小草坚韧乐观、顽强勇敢交相呼应,展现了生命的奇迹,给予人勇气和能量。

在开幕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致辞:“在2021年即将到来之际,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开启,为我们共同抗击疫情点亮了诗歌的灯盏,为我们共同迎接美好的明天打开了诗意的大门,为我们共同书写时代的诗篇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吉狄马加说,本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将围绕“全球抗疫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意义”进行深度讨论,“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伟大的诗歌同时体是相通的,诗人的使命感也越来越紧迫,而伟大的诗人一定是具备人类总体意识和精神高度的写作者、发现者、创设者和命名者。”

对成都国际诗歌周的举办,吉狄马加再度表达了肯定:“成都国际诗歌周创办于2017年9月,今年是第四届,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成为重要的城市文化品牌,锦绣天府、诗意成都为搭建全世界的诗歌桥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吉狄马加:

成都国际诗歌周

一定要保持品牌延续性

9日,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独家专访,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诗歌的力量之间的关系、成都国际诗歌周如何推动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作为成都国际诗歌周的组委会主任,吉狄马加表示,成都国际诗歌周如期开幕,这是众多诗人期待和盼望的,因为在疫情被基本控制住后,举办这样的活动实属不易。

吉狄马加认为,成都国际诗歌周一定要保持其品牌的延续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需要积累的,诗歌文化也不例外,尤其是成都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下一步更重要的还需要提升各种国际性活动的品质和水平。”

中国诗人的诗歌作品,要真正走向国际,除了举办国际诗歌活动,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吉狄马加认为,这是一个老话题,举办国际诗歌活动当然是一种进行深度交流的方式,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将中国诗人的优秀作品翻译成不同国家的文字。

近年来,诗歌活动风起云涌,似乎诗歌在不断回暖,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说这是“虚假回暖”。对此,吉狄马加说,现在诗歌活动比较多是一个客观事实,这是人们对建设美好精神生活的实际需求的体现。“诗歌回暖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人们开始在自己的文化食粮中,把学习和欣赏诗歌放在了比以前更重要的位置。”

吉狄马加说,特别是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学习,现在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热潮,各种形式的朗诵活动也受到了大家的推崇和青睐。“现在无论是写古典诗词的作者还是写新诗的作者,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从前。从这一点看,我并不认为是‘虚假回暖’,但我认为现在更重要的,还是要提高诗歌的创作质量,号召诗人们真正去抒发新时代的豪情,以文化为己任,积极地拥抱时代、介入时代、抒写时代,赋予新时代以新的内涵,记录和见证美好新生活的社会实践,构建中华诗歌新美学。”

霍俊明:

“活力”是成都诗歌群的标志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诗歌表达”对谈会在成都新华宾馆开启。对《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来说,这已是他第四次参加成都国际诗歌周,在接受专访时,他表示,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成都坚持举办国际诗歌周,本身就具有象征性。

提及如何看待成都的“诗意生活”?霍俊明坦言,他觉得成都的诗歌氛围一直挺好的,“无论什么年龄层,这里的诗人身上都体现出了活力,我觉得写诗必须要有活力,而活力来源于两方面,一是诗歌需要有活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性;二是从诗歌生态而言,诗歌交流、办诗歌刊物、举办诗歌活动等也需要活力。”霍俊明说,“活力”是成都诗歌群的标志。

成都国际诗歌周已经举办了四届,霍俊明表示,从这方面而言,成都做得非常好。“实际上,早期城市建设更多是在建筑、经济意义上的建设,而现在,我们越来越注意到城市的文化形象。成都国际诗歌周的举办,我认为对于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塑造和推广的意义是不一般的。来自中、法、奥、德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诗人齐聚成都,开展主题交流,进行诗歌对话。这个地方是一个综合体,既有古代的诗圣杜甫,还有现代的熊猫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

康伟:

成渝的诗歌创作保持各自特色很重要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在主题访谈活动现场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诗歌表达,是成渝地区很重要的话题,也和两座城市深厚的诗歌传统,以及当下对诗歌的共同期待密切相关。

“互联网上,两城网友一直是‘相爱相杀’,这非常有意思,其中的反差也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康伟笑言,所谓的“相爱相杀”是带有调侃的表达,充分说明两城既在历史上联系密切,也在互联网时代互相关注,所以当下讨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诗歌表达”,是成渝双子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从经济腾飞到文化融合方面自觉自然的表现,也是两座城市文化自信的表现。

此外,随着动车、高速公路的联通,两地空间越来越贴近,两座城市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从心理空间到物理空间的拓展,包括现在经济空间的高度融合,必然会带来深度的社会调整。”康伟认为,成渝两地的诗歌创作,既在互相交流当中促进表达的丰富性,同时也保持各自的特色,是很重要的。

梁平:

诗歌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文化符号

作为在成都的重庆诗人,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著名诗人梁平,对该主题有自己更多的感受。

“目前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融合,已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这两个城市本是一家。”梁平说,上世纪因为行政区划,重庆成为直辖市。但两座城市,无论是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上都有高度的相似。因此,国家提出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证明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同等重要。

虽然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但其内核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基因,融合在两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刚刚结束的中国诗歌节,还是此前举行的川渝两地诗歌对话等其他的诗歌文化活动,对两地诗歌的话题都做了探讨和交流。”梁平认为,诗歌是双城经济圈发展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同时,成渝两地均为中国诗坛重镇,从两个城市的诗人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诗歌运动,很多作品都足以担当起中国诗歌重镇的责任。“希望通过不断的交流,寻找两个城市的个性表达,希望两地的诗歌能够一如既往的活跃,承担起中国诗歌重镇的符号,探寻现代中国汉语诗歌的现代性转型升级。”

林雪:

成都是被文学照耀、洗礼的城市

9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林雪接受采访时表示,成都一直是被文学照耀、洗礼和积淀的城市,“我觉得不论是灾难还是疫情,都不会撼动成都的生活,更不会影响这个城市的美丽。”

“我一直很喜欢成都,每次来这里都有特别的感受。”来过成都N次的林雪,已是第二次参加国际诗歌周了,在她看来,今年疫情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本届国际诗歌周绕不开的话题,“那么多诗人来到成都,这本身就是一个事件。疫情成了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诗歌本来就有介入公共生活的责任和传统。人类一方面通过医学来抗疫。另一方面,诗歌的介入,则是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抚慰人心。活动的举办,恰恰是在诗歌界吹响了一个集结号,同时也是对社会公共生活非常积极有效的介入。”

林雪感叹,成都作为内陆盆地城市,却海浪般涌现了那么多现当代诗人,他们在成都进行的诗歌探索和实践,在上世纪90年代具有很大的先锋意义,“这也是一个特别独特的现象,思想的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应该是先锋的基础,并从中提炼出当代最新的理念或者人文思想。”

林雪还表示,是时候总结提炼成都国际诗歌周展现的内在时代价值和精神含量了。她建议下一步搞一个高端的国际论坛,请国际文化学者、民俗专家,针对成都的诗歌现象、诗歌活动总结出经验和示范意义,形成新的文化遗产。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曾琦

新闻推荐

履行行政决定催告书

成青人社行催字〔2020〕第10号成都青羊向蜜鸟寿康诊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陶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510105MA67FRW38L):根据《...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