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在蓉院士联袂打call 手写礼物寄语“小科技人”

成都日报 2020-12-04 01:13 大字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

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

在成都,科学家们仰望着浩渺的星空又关注着脚下的大地,他们成就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包容创新、弘扬科学的城市基因,成都已成为全国双创第四城,在2020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47位,在《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中排名全国第5。

青少年人群,将是城市面向未来的力量。“此次活动的核心,就是定向针对成都青少年人群,为他们种下一颗科学发现的种子,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科学的大门。”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鼓励成都市中小学生重视科技创新,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活动启动的同时,翟婉明、陈鲸、王玉忠三位在蓉院士也纷纷以笔为介,为参与活动的“小科技人”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手写礼物。

“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更在于一代又一代科学精神的培养与传承。”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一次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公开型、公益型科普活动,本次“探索号”科普班列首次收到三位在蓉院士“联袂”打call,院士们亲手书写寄语作为礼物,希望通过小小的卡片祝福青少年,将科学精神传递给祖国的“小科技人”。

“我们希望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寄语中,开启孩子们渴望求知探索的大门,让他们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从小树立严谨、专注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为科学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院士们集体打call,本次活动也同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除了传统的科普基地外,科技企业、产业园区、实训基地等也首次加入科普队伍,通过营造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场景,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展现在孩子们眼前,将科普的边界延伸到无限远。多方力量集合下,成都科普工作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全民参与的活动。

“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了解科学的平台,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爱好是我们的应尽之责。”成都轨道集团轨道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的实训基地此前并未作为科普基地对外开放,参与到活动中也是一次大胆尝试,希望孩子们在老师的专业讲解和实际操作体验中更加了解地铁这种公共交通工具蕴藏的科学知识,同时也为青少年科普提供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同样作为战“疫”黑科技,成都光启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不仅需要抓住眼前的发展机会,也要用长远目光看待植根的这座城市,担当社会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高科技人才发挥支撑作用。“希望借此机会让成都中小学生了解成都科技创新领域的企业正在蓬勃发展,让他们以后留在家乡、反馈家乡。”

科学精神的传承

比专业知识本身的传授更重要

“少年强则科技强,广大中小学生要志存高远,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为国家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听闻本次活动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市科协第八届委员会主席、第九届荣誉主席翟婉明亲手写下这句话,将对未来的期许通过笔尖传达给即将踏上科普探索之旅的孩子们。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在科技工作者。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参与城市创新发展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埋头耕耘,默默前行。翟婉明就是其中之一。深耕轨道交通领域30余年,在成都九里堤,西南交大的一间小小办公室中,每天浏览世界轨道交通“要闻”的同时,翟婉明也带领团队不断刷新着高铁的中国速度。

朴素低调、谦逊和蔼,在他的内心,始终坚守着对三尺讲台的敬畏和教书育人的理想。翟婉明对每一位学生都悉心培养,倾注大量心血。每一位研究生的第一篇论文,他都要反复修改好几遍,带领学生走好学术第一步。

“师者父母心。同学们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愿倾囊相赠。”近几年,翟婉明婉拒了不少社会活动,但对于到学校去开讲座,他从不嫌多。

他把讲台“搬到”大学、中学,讲中国高铁的发展、讲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到大学、中学去开讲座,是想把我这样的研究者的经历和精神,传递给下一代,这种启蒙甚至比专业知识本身的传授都更重要。”翟婉明说,作为奋战在科技教育事业一线的共产党员,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多一点、更好一点,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领跑世界作出更多贡献。

青少年们要自强不息

勇攀高峰

从大众视野来看,许多科学家的工作因为专业、神秘鲜为人知,但他们身上充沛的求索精神,却总能直抵人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陈鲸的一幅书法作品,也是他毕生对于科学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

出生于1940年11月,陈鲸曾以“前20年专题技术打基础、后30余年系统工程勤磨炼”总结自己的科技创新经历。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陈鲸一直孜孜不倦开拓创新。“现在是智能化时代,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时代。”在他看来,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物联网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在日益紧密地改进着人和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物联网科技带动中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真正以科技推动产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增强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样离不开科学精神。作为在蓉院士,陈鲸经常走进成都中小学,与学生面对面谈成长、谈理想,鼓励蓉城青少年们自强不息、勇攀高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院士开讲·蓉城科普‘探索号’”班列活动中,陈鲸对成都市中小学生的寄语。“院士开讲·蓉城科普‘探索号’”班列活动由成都市科协、成都日报社联合推出,将带领小科技迷走进瞄准塔尖创新的“国字号”实验室与民生科普“黑科技”科研一线等神秘点位,用揭秘科学的方式“释疑”,用探索发现的方式“解惑”。

创新如何为城市发展赋能?在陈鲸看来,成都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是有自身特色的,比如集成电路。陈鲸曾到成都多个电子信息企业和园区参观,对此他有着深刻印象,“确实有特色。成都人才资源丰富、开发环境好,尤其是高校、研究所云集。成都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芯片生产基地,需要提升集成电路设计能力,打造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链,才能聚力打造中国‘芯’高地。”

科研不是赶时髦

要甘于坐冷板凳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主要从事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研究,是我国发展无卤阻燃技术和可循环利用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倡导者、开拓者和践行者。

王玉忠是山东威海人,1994年,他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学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在四川大学晋升教授,1997年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当时只有36岁。因为在专业领域的勤恳努力,他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且成为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系列科研成果的背后,是他“千篇一律”的生活。只要在成都,他每天必去实验室工作,经常很晚才离开。以至于在亲朋好友眼中,他是“每天凌晨五点左右起床看论文,晚上在实验室待到关大门”,把一生献给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科学家。王玉忠说,他并不感觉枯燥,每天沉浸在科研的世界里,也过得丰富多彩。

科研成果离不开科学精神。他的学生都记得老师的一句话——科研不是赶时髦,要甘于坐冷板凳。“要做一项研究,你研究10年、20年或更长时间,总会出成果或有收获,关键是要坚持。”

“敢为人先,持之以恒,追求卓越,顶天立地”,这是王玉忠在科研过程中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在“院士开讲·蓉城科普‘探索号’”班列活动中,他对蓉城青少年的寄语。希望青少年成长为科技人才储备军,“院士开讲·蓉城科普‘探索号’”班列通过科学家面对面、科普场景探秘打卡等方式,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为城市创新发展埋下科学种子。

李菲菲 蒲娇

本报记者 曹凘源 宋妍妍 文/图

新闻推荐

我市新增6名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目前在院隔离治疗确诊病例32例

12月2日,成都市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经收治医院全力救治,符合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