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根基 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四川法制报 2020-11-19 00:37 大字

新津普法界的“不老松”张峻卿(左二)通过案件向社区群众普法

受援人对新津区法律援助中心表示感谢

蔡湾社区法律之家本报记者 曾昌文 见习记者 朱佳琦 文/图

记者从成都市新津区司法局获悉,近年来,该局结合村(社区)实际以及群众法治需求,以“社会治理、法治先行”为目标,坚持法治、自治、德治“三治”一体推进、同频共振,走出一条法治护航社区发展治理的新路子,进一步提高了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法治宣传“全覆盖”提升群众素养

在新津区普兴街道岳店社区,有一名年届七旬的老人,时间改变了他两鬓的发色,却改变不了他从事人民调解、开展法治宣传的工作激情,他就是新津普法界的“不老松”——张峻卿。40余年以来,他的足迹遍布原金华镇的每一个角落,化解百姓纠纷、解答法律疑问,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普法工作。

像“不老松”这样的普法达人,新津区先后涌现了一大批,组成了法治宣传“主力军”的一个“小分队”。此外,新津区司法局还发挥村(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等人员“人熟地熟”优势组建81支兼职法治宣传队伍,整合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官、司法所等专业法治力量,成立了40人的专业普法讲师团、780余人的法治文艺小分队,通过疏通基层社区依法治理“毛细血管”,实现群众法治诉求“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反馈”,影响力逐步彰显。

有了“主力军”,也有“主阵地”。国光山水半岛法治文化公园、梨花溪景区法律之家、永商普法廊桥……新津区坚持“一镇(街道)一品”,融合镇(街)孝廉、文旅等地方特色,聚力打造了16个主题突出的法治微阵地。同时,该局还依托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天府新商旅经济区等四大产业功能区,打造社企共享空间,常态化开展企业法治沙龙、社企微课堂、社企联动文艺汇演等,不断拓展社区普法与依法治理深度。

为精准满足群众法治需求,新津区通过线下开展乡村法律知识竞赛、公共法律服务文艺汇演、村(社区)法治“微讲堂”等特色活动60余场,线上开辟和推广“法治新津”“小津说法”“云学法·云普法+”等电视网络平台,实现趣味智慧普法,制作《胖大妈来把依法治国夸一夸》等法治文化作品100余部,颁布实施社区居民公约80余部,力求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约束,实现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

法律服务“送到家”回应民生诉求

今年10月,一面写有“忠诚法律,维护公平,尽职尽责,诚信服务”的锦旗被送到新津区法律援助中心,送旗人何某对工作人员连连表达谢意。

原来,何某去年在上班途中被陈某撞伤,鉴定为七级伤残,交通部门判定陈某负有主要责任。何某共花费7万余元治疗费,可陈某只垫付了1400余元,其余部分拒不支付。走投无路的何某来到了新津区法律援助中心,初步了解情况后,法律援助中心即刻受理了此案,经全面分析,援助律师将陈某和公司一并起诉。最终,何某不但获得陈某赔偿20万余元,还收到公司支付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11万元。

以上一幕,是新津区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回应民生诉求,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便利、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津区司法局以“为民服务、为民解难、为民维权”为宗旨,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着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立体化、精准化、便捷化、专业化”建设,提升了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立体化”建设,合理预防矛盾纠纷。新津区突出抓好纵向到底的三级实体平台、覆盖全城乡的网络平台、全业务共享的“12348”热线平台“三条线”建设,构建“三维”立体化公共法律服务,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达到诉求,从思想上真正减少辖区矛盾纠纷产生的意识根源。“精准化”建设,详尽掌握矛盾纠纷。该区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提供精准服务,在信访局、人社局、法院建立援助工作站,选派优秀律师主动“坐诊”,详尽了解群众诉求,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提出处理建议等方面的服务。“便捷化”建设,紧密追踪矛盾纠纷。通过搭建“一站通、一线通、一网通”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新津区实现了法律“一口咨询”、办事“一口受理”、纠纷“一线调解”,群众可以足不出户选择自己最需要的法律服务。“专业化”建设,全面化解矛盾纠纷。新津区聚集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律师公证法律资源,注重发挥专业优势,涉稳重点领域实现优势聚集。

至今,通过法律援助方式成功化解企业各类案件16起,涉及人数2000余人,涉案标的5700余万元,有力助推了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教育帮扶“落到位”维护社区稳定

3月6日,五津司法所社区矫正对象盛某通过新津区红十字会捐款5万元,并主动报名参加社区防疫一线的志愿者队伍。“国家和社会给了我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疫情当前,我们也可以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很开心!”盛某说。记者了解到,新津区有许多像盛某一样的社区矫正对象,成为投身抗疫行动的一道风景。

7月1日,《社区矫正法》的施行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凸显教育帮扶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新津区司法局转变工作思路,以前端入矫、中端矫治、末端解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以心理矫治为特色的教育帮扶工作模式,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

前端入矫,开展心理风险“双评估”。编制标准心理问卷,聚焦社区矫正对象悲观失望,认罪服罪意识差等心理状态,由司法所开展心理评估与风险评估,区级社区矫正中心专业心理咨询师指导,划分高中低风险段,作为社区矫正对象制定矫正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心理评估与风险评估同时为高风险的矫正对象,适时延长其严管期,确保平稳度过矫正初期。

中端矫治,落实认知行为“两手抓”。针对中高风险与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焦虑抑郁、心理冲突等特点,落实专业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心理辅导,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调查其成长经历,“面对面”倾听共情,结合个性特征,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等专业心理手段,帮助社区矫正对象从思想上认清事实现状,从行为上适应社区矫正生活,有效缓解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保障心理健康。

末端解矫,贯彻身体力行“返社会”。解矫前一个月内开展集中心理辅导,通过邀请已解矫回归社会、表现良好的社区矫正对象现身说法,翔实讲述矫正经历,剖析解矫心路历程,让社区矫正对象“愿意听,听得进,愿意学”。对社区矫正对象解矫后,融入社会,就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

据了解,新津区目前在矫社区矫正对象无一例脱管、漏管、重大恶性案件发生,社会安全底线得到保障。

新闻推荐

夜幕下的“合庆里” 点燃西园“烟火气”

“现在规划得越来越好了,热闹得像过年一样……”为了方便园区职工生活,11月13日晚上,成都高新区西园街道特色街区“合庆里”...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