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庭栋新解“成都”得名:古羌语音译而来
“今天我就不按照之前的要求来讲了,毕竟武侯祠大家都很熟悉,我们来讲点大家感兴趣的。”10月20日,天气渐凉,成都购书中心,近百名读者早早围坐在负一楼大厅,等待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来唠嗑《成都街巷志》那些事儿。
下午两点,这场名为“千年武侯祠书香老街巷”听袁庭栋讲《成都街巷志》的讲座趣味开讲。戴着眼镜,一身便服的袁庭栋没有按照“套路出牌”,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书迷,让他们提问,自己回答。这种互动方式,激发了书迷热情,掀起了成都街巷“旧事”讨论会小高潮。
没有桥,为何又叫“高升桥”?
“袁老师,我们今天所在的地方叫高升桥,但是这个地方并没有桥,这是为何?”一名抢过话筒的女读者好奇发问。
袁庭栋微微一笑,将这中间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成都地名中叫桥的街巷,现在百分之九十都没有桥。”
没有桥为何又叫桥?他解释,历史上,成都城里水系密集,上面搭建了大大小小的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成都城里都还有金河和御河。1940年,为了准备在日寇轰炸后救火所需的大量用水,曾经在金河上修建了4个闸门,分段蓄水,形成了几个巨大的消防蓄水池。
不过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修建防空洞,成都市决定将金河断流,将河道砌砖砌石,再在上面修建拱形顶盖,就算是建成一条很长的“防空洞”。袁庭栋回忆,自己当时就在龙王庙正街和川大历史系师生们一起参加劳动,把金河的一段修成了一截“防空洞”。当年的金河两岸都是垂柳,河中流水潺潺,河边的居民可以在河里洗衣,鱼虽然很少,但有不少鸭子畅游其中。
今天的成都虽然没有了金河,但是还有一条金河路、一条金河边街,在金河路上还有一座金河宾馆,一听这些名字就知道那都是当年金河流过的地方。
他说,清代的金河上桥梁密布,有一些桥的名字当代作为街道名称还在使用。按从西到东的方向走,就有半边桥街、古卧龙桥街、锦江桥街、青石桥街、向荣桥街、余庆桥街、拱背桥街等。这几个以桥为名的街道,当年都是有桥的,高升桥也是如此。“而今,尽管这些河流和桥梁都不见踪影,不过这些桥的地名却得以保留,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风貌。”
“成都”,名称如何得来?
当天,袁庭栋还就“成都”这一得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自从得名成都以来的2500年间,这个城市就一直没有改过名称,虽然其间出现过几种别称,诸如龟城、锦城、蓉城,但是其正式名称一直都叫成都,这在我国所有古老的大城市中是唯一一例。
为什么会叫作成都?学术界有过多种说法。最常见的一种说法见于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成都县,汉旧县也。蜀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
不过袁庭栋提出,在成都得名之前,成都地区还不说汉语,也不用汉字。“成都的得名应当是出于古代蜀人的语言。”他说,古代的蜀人是氐羌的后代,在古代的氐羌语言中,把地方、地区都叫作“都”,直到今天,氐羌的后裔普米族仍然是这种叫法。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古籍中所见的古蜀地名中有不少的“都”,诸如“武都”“新都”“成都”“邛都”“徙都”“笮都”等,而《史记·西南夷列传》明确指出,“邛都”“徙都”“笮都”等“皆氐类也”。由是可知,“都”在古蜀语言中就是“地方”的意思。而“成”和“蜀”古音相通,在氐羌系的语言中,这是山区人、高原人的意思。所以,无论是“成”还是“都”,都是在战国后期蜀地受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之后,用中原的汉字书写的古蜀语言,即“成都”二字应该是由当时的古羌语根据音译而成,其本义应当是“蜀族人居住的地方”或“山区人居住的地方”。
新闻推荐
“未来,社区事务和社区治理将不仅仅依托于街道和社区,而是通过发挥多元主体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社区服务水平...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