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展公园城 未来城 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成都发展 构建大美公园城市,成都已成为新范式。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丹景台“城市之眼”。
“公园城市已经是超越了工业文明时代技术扩张的城市发展范式,走向了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范式。”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潘家华看来,这种范式正是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的一种必然选择。
构建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的大美公园城市,成都已成为新范式。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期间,成都不仅为过去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也为未来的公园城市发展勾勒了蓝图。
激活公园城市的“微细胞”
公园社区让美好生活无处不在
社区,是城市建设的微细胞,而公园社区更是体现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基本单位。
什么是公园社区?如何建设公园社区?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公园社区”分论坛上,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兰正秋对《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进行现场宣讲,首次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介绍公园社区规划建设思路。
公园社区是由政府、居民、第三方共建共享共治,精准服务于生活人群和产业人群,既继承融合了“生态社区”“智慧社区”“可持续社区”“健康社区”“低碳社区”“安全社区”和“未来社区”等理论思想,又突出了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创新性发展。
在理念转变上,作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抓手,公园社区的核心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要完成从“社区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社区”的转变。围绕人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方面,推进公园生活无时无处不在,实现让居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
同时,突出“以人为本”,完成从“标准化配套”到“精准化服务”的转变,精准化分析人群需求特征,精细化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改变以往“封闭”式围墙做法,完成从“封闭式小区”到“开放式街区”转变,积极建造开放、院落式的建筑形态,实现城市公共资源的共享、城市功能空间的融合。
公园城市如何建?《导则》指出,公园社区划分为“城镇社区、产业社区、乡村社区”三大类型,并综合考虑三类社区的主导功能、空间形态和人群需求差异性进行分类指引。
其中,城镇社区聚焦为居住人群营造高品质宜居环境、便捷化公共服务配套、闲适安逸的市井人文生活,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产业社区则更加关注产业人才个性需求、属地企业的功能需求,积极营造人城产高度融合的社区单元。乡村社区突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践行协调发展理念
城市发展需从规划、环境等方面考虑
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成都打造公园城市的过程中,如何践行协调发展理念,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以“践行协调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为主题的分论坛上,来自规划、建设、环境等领域的专家给出了答案。
公园城市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载体,是高端要素配置中心、创新策源地和先进文化引领者。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主任申兵认为,成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排名持续提升,在全国区域经济中地位不断上升,城市中心性指数有较大提升,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
面对未来,成都应提升产业控制力,完善产业生产链条,提高关键产业地位。同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知名企业、实验室、研究机构提高技术转化能力,在投资主体中加强企业投入,提升内生增长动力,对本地新经济的培育提供沃土。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黄贤金围绕产权与空间治理的相互关系,对
产权残缺与人地失调、产权重构与空间治理、产权创新与空间生产三大方面内容进行了系统性阐述。
“从产权角度来看,国土空间治理是以空间权分配与再分配为核心的规划过程、实施过程、监督过程等的总和。”在产权创新与空间生产方面,黄贤金以郊野公园为例分享了财产权与规划治理的实践探索。以长江保护为例,将空间纠错与产权创新建立联系,探讨了长江经济带中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取水权排水权和排污权等。
“中国公园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和发展动力三方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副主任董战峰谈到,资源能源的供给、需求、利用之间存在矛盾性,供给有限而需求巨大,同时存在利用效率低下,整体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
对于公园城市的建设,董战峰认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将是高品质公园城市建设的持久动力。高品质公园城市建设需要多方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作为引擎,推进完善政府领导体系提升领导力,完善企业责任体系激发行动力,各方协同,共同实现公园城市建设目标。
专 家 访 谈
中科院院士张人禾:
大气改善是造就“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基础
出门见绿意,抬头望雪山。近年来,雪山下的城市美照频频刷屏朋友圈,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在成都打造“公园城市”的过程中,大气环境占据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10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点赞成都的大气污染防治和公园城市建设。
“我理解的公园城市是什么呢?就是成都人在优良的自然环境中生产、生活,这样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也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张人禾解释,而大气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从张人禾列出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成都PM2.5的数值在下降。“一方面要归功于气象条件,但另一方面,离不开当地的治理和很多人的帮忙。”
“公园城市的建设涉及到发展方式的转变,”张人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高新技术带动老旧能源发展转型,加强风能、水能等新能源利用率,在发展技术的同时做好公园城市的建设。
对于建设公园城市,张人禾建议,首先要做好监测,利用监测的基础数据了解环境的基础,“没有好的监测数据不可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准确的监测数据对经济、社会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张人禾表示,同时还要建立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大气和生态综合模拟与预报系统,定量评估公园城市建设的气象和生态风险,为公园城市建设的政策提供支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杨金祝
新闻推荐
这种病 痛苦总是难以言说 “精英研究生班”培养更多解决难言之隐的医生
60岁的老陈饱受一种疾病的折磨已有两年,但别人问起他的病况时,他却难以言说,生怕别人觉得“脏”。这种病叫便秘。在肛肠科这...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