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布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 明确提出: 规划三类公园社区为你营造诗意栖居

成都商报 2020-10-25 02:09 大字

市民在锦城湖绿道骑行健身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现场

城镇社区

聚焦为居住人群营造高品质宜居环境、便捷化公共服务配套、闲适安逸的市井人文生活,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社区

更加关注产业人才个性需求、属地企业的功能需求,积极营造人城产高度融合的社区单元。

乡村社区

突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

10月24日,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公园社区”分论坛上,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成都市公园社区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这是全国首个公园社区规划导则。

《导则》根据社区分布区域以及主导功能,将公园社区划分为“城镇社区”、“产业社区”和“乡村社区”三大类,并综合考虑三类社区的主导功能、规模分类和差异化特征人群需求差异性进行了分类设计。

城镇社区如何打造?

以居住功能为主

商业商务、创新研发功能为辅

依照《导则》,城镇社区的空间规模为1-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1万-3万人,主要定位为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以居住功能为主,商业商务、创新研发功能为辅的社区。

城镇社区如何打造?首先要注重“舒适生活,功能多元”。根据《导则》,城镇社区要满足多样化居住需求,营造和谐包容、活力共享的生活氛围。具体包括,倡导功能混合和土地复合利用,提供适度就近就业空间,促进居住就业适度平衡。还要鼓励建设多类型、多标准的特色住宅产品,充分满足各类人群差异化的合理住房需求。

要注重“适度开发、开放活力”。要积极探索街区开放形态,创新激发社区场所活力。从做法上,《导则》鼓励推行街区制,合理控制街区尺度,构建以人为本道路系统。还应探索类型多样的社区开放模式和开放形态,激活社区街道节点,提升社区活力。

要注重“全龄友好、全时服务”。《导则》提出,关注人的全生命周期,精准配置多样化多层次的生活服务设施,营造美好生活意境。包括,要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按照“5-10分钟,15分钟”两类圈层配置“8大类18项”公共服务设施;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增设安全的儿童空间、便捷的适老服务等配套设施,充分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要基于社区消费需求变化规律,营造社区“7天×24小时”消费场景,保持社区全时化活力。

要注重“多彩感知、人文渗透”。根据《导则》,要注重社区空间的艺术化设计、场景化营造,提升社区文化品位。具体包括,挖掘社区历史文化主题,植入突出地域特色、体现人文特征的文化符号,打造社区文化品牌;突出社区人文特征,以场景营造促进社区人文渗透,提升社区人文生活感知。

要注重“闲适安逸、独立慢行”。在这一方面,要着眼多样化交通出行需求,打造便捷宜人的绿色交通体系。具体包括,要结合人群需求,加强社区绿道建设,打造独立的通学优先、居民健身、商业步行道等;要以轨道交通为引领,增强社区交通接驳能力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出行便捷性和舒适性。

产业社区如何打造?

生产制造、商业商务等为主

以居住功能为辅

产业社区的空间规模是1-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1万-5万人。根据《导则》,这一社区定位为位于产业功能区,以生产制造、创新研发、商业商务功能为主,居住功能为辅的社区。

在产业社区的打造方面,要更加彰显“产业主题、核心功能”。立足社区产业发展,精准产业定位,筑强产业链,培育创新链。具体包括,结合产业功能区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精准确定细分领域重点产业方向;通过高新技术应用、跨界融合发展等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招引平台性机构、赋能性企业,强研发功能、补产业短板延长产业链条。

要更加突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在这一方面,要遵循人本逻辑,鼓励功能复合、用地混合,推动产城一体化建设。具体包括,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相互融合,职住平衡比例宜控制为30%-70%;推广新型产业用地、创新研发用地,细分其他商务用地,精准支持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总部经济等产业功能。

要更加突出“开放共享、融合共生”。要突出场景营城治理路径,积极营造社区空间归属感。具体包括,要结合街巷、绿地等公共空间,提供技术交流展示等共享空间,开展学习、培训等创新交流活动;以生态空间、活力空间缝合生产生活空间,实现产业空间与社区空间的有机融合;结合产业主题植入建构筑物、小品、城市家具等,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凸显产业社区人文特色。

要更加关注“产业人才、企业发展”。瞄准产业人才、属地企业需求,精准精细配套服务。具体包括按照不同产业人群个性需求,精准配置多类型商业服务、多层次生活配套服务,打造社区邻里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完善生产服务功能,构建现代化产业配套服务平台。

要更加强调“多方参与、多维推进”。推动政府、社区、企业多方联动,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乡村社区如何打造?

生态融合、多业融合

还要服务均等

根据基底特征和用地类型,乡村社区分为平坝型社区和山地丘陵型社区。空间规模为,平坝型3-5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型10平方公里。乡村社区的人口规模为0.5万-1万人。

根据《导则》,乡村社区的建设要体现“生态融合、聚散相宜”。保持乡村良好生境肌理,营造自然有机、适度集散的空间聚落形态。

要体现“诗意栖居、自然之美”。充分尊重乡村的生态环境,构建彰显地域特色的自然乡村景观。

要体现“以农为本,多业融合”。以城乡融合发展单元为整体,推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

要体现“城乡融合、服务均等”。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标准统一,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要体现“乡贤文化、乡俗特色”。积极挖掘并展示乡贤民俗,凸显乡村社区文化特色。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钟茜妮

新闻推荐

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举行德国统一日招待会

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举行德国统一日招待会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大海)10月22日,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举行德国统一日...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