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 家 / 畅 / 谈 让“有风景的地方有新经济”
10月24日,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举行。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相聚蓉城,畅谈未来城市理想形态,深入探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实践路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潘家华:
公园城市不是对城市病的小修小补,而是革命性的发展范式
“我们可以用技术解决城市扩张的各种难题,但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可以造城、造高楼,但是我们造不了自然。”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潘家华的观点中,公园城市的探索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在这种全新的发展范式之下,可以寻求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在他看来,公园城市的探索,绝不是对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的大城市病的修修补补,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全新的发展范式。“这样一种发展范式,它所体现的应该是以民为本,考虑的是居民的发展需求。”潘家华说,例如工业城市的各种功能分区,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相隔离,造成城市病,造成拥堵和生活品质的下降。但公园城市应该是融合的、和谐的、统一的。
公园城市的“公”就体现在它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可达性,潘家华说,这与花园城市不同。公园是开放的,各种资源是共享的。
另一方面,“公园城市应该是多园一体、多园合一的”。潘家华认为,公园城市的“园”,诚然是包括绿地的,但是这个“园”是多样性、包容性、系统性的。不仅仅是绿地,也包括工业园、大学校园,以及生活居住的小区游园等等,是多元包容的、成体系的。
公园城市的“城”,在潘家华看来,“城”是传承工业文明的技术范式,必须要便捷、舒适、宜业,它是开放的。
公园城市的“市”,则意味着必须要有活力,要有效力,要有创意。只有这样,公园城市才是对工业文明的技术扩张,发展范式的提升、颠覆和创新;只有这样,公园城市才有可能作为解决人类未来所共同面临难题的一个载体和方案。
“我最近听说了一个词语,叫‘自然缺失症’。”潘家华说,“自然缺失症”是因为人民生活在城市高楼里的格子间里,远离了自然和鸟语花香,从而变得越来越焦虑、孤独、空虚。“公园城市就是让人与自然实现和谐”,潘家华表示,这也是未来人们远离“自然缺失症”拥抱自然的有效路径。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
看得见雪山的公园城市 大气环境改善是基础
“窗含西岭千秋雪”,对成都市民而言是风景,对张人禾而言,则处处与大气科学相关。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作主题发言时,分析了成都的大气环境和变化特征,并肯定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对改善大气环境的意义。
“雪山的形成与降水和温度紧密相关,成都市民能不能在市区遥望雪山又与大气透明度有关。”张人禾表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基础之一是大气环境的改善。
“成都地处一个很深的大盆地,不通风,对于污染物的扩散是不利的。”张人禾说,研究表明植被的增加可以使热岛效应更碎片化,增加湿度,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少,PM2.5也在减少。因此他建议成都通过植被设计和生活用地的设计来增强局部环流,用山谷风来调节微气候。
“公园城市的建设需要涉及发展方式的转变。”张人禾指出,以高新技术带动发展转型,提高风电、太阳能、水电等新能源的利用率,将让成都有更多看见雪山的机会。他还建议成都建立多尺度、天基-地基-空基一体化大气和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立成都公园城市大气和生态综合模拟与预报系统。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
公园城市要塑造相互交融的空间关系
“在以往,建城是1环路、2环路,进而3环、4环、5环不断扩展”,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王凯看来,这样的建城结构较“硬”,“如果要建设公园城市,就要把硬的结构给软化”。
王凯认为,更好的方式应该是城市和公园融为一体,居民出门就能够看到绿色的园区,居住的社区或者商业街区和绿色环境融合在一起,连工业园区也是绿色的。“园在城里和城在园里是不同的”,王凯说,公园城市并不是在城里挖几块绿地,“我觉得公园城市是把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以及绿色发展这些理念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新概念”。
“现在有个新的提法叫‘有风景的地方有新经济’”,王凯说,其实成都已经较多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在山水环境比较好的地方,植入一些产业,包括办公园区、居住区以及一些其他的内容,也就是说,公园里面是有业态的,而不仅仅是只有“绿”。
在王凯看来,要实现“城在园里”,首先需要打破过于明确的功能分区。另一方面,“在用地上强调混合性”,比如有些产业用地,可以有居住或者较高比例的绿色空间功能。此外,在细节上要吸引人,比如要有一定的吸引老人、儿童的设施,还要吸引人热爱健康。公园里面可能要有一定的坡度,让人在里面可以进行一些有氧运动。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
公园城市将是未来城市建设新路径
从首届论坛上关注“公园城市”提升区域核心竞争优势,到本届论坛关注城市的未来发展路径,“机遇与挑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在连续两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强调的关键词。
“从全球的城市化过程可以看到,面临生态环境的挑战实际是一个规律性、特殊的过程。”贺克斌从英国、德国、法国等8个国家相关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分析,当国家城镇化率在50%左右时,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中国在2019年时,城镇化率已到60%左右。“因此,生态环境治理是当前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步解决的问题。”
而在他看来,成都沿着公园城市建设的理念,在探索污染防治的新思路。例如成都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从目标管理、技术支撑和业务应用三大层面推进成都生态环境质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公园城市建设将带动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路径,实现蓝天和低碳的协同,会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摄影记者 吕国应
新闻推荐
本周末恰逢重阳节,驴妈妈平台上的老年游订单,相比上周增长了13%。去哪儿网数据显示,10月9日至21日,老年游客量已经超过去年同...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