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成都被折叠的历史 听蒋蓝讲大慈寺、芙蓉和岷江水的故事
听蒋蓝讲大慈寺、芙蓉和岷江水的故事 蒋蓝(左一)在首发式上分享创作心得。
10月18日下午,成都作家蒋蓝的蜀地笔记三部曲最后一部《锦官城笔记》在成都西南书城举行首发仪式。蜀地笔记三部曲是一套以微观视角钩沉老成都历史风物的散文集,包括《成都笔记》《蜀地笔记》以及《锦官城笔记》三本书。
书中蒋蓝从人、事、物三个角度,严谨地考证了成都历史中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并通过散文的笔法向普通读者娓娓道来。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罗安平表示,书中蒋蓝的出场,让历史不再冰冷,“(他的在场)将那些被遮蔽的、隐秘的历史给我们拉到了面前,(使历史)能看能听能触摸得到。”
我想要通俗地展示
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
蒋蓝说,开始创作笔记三部曲时,并没有很细致的规划。蒋蓝曾是报纸副刊编辑,曾主编过多个成都文史专栏。在收集稿件的过程中,几名老年作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老人成长在解放前的成都,对成都街巷的由来和传说无比熟稔,“他们给我指认了很多很奇怪的,不见于任何史料记载的(秘闻)。”
十多年来,蒋蓝将这些难得的田野实证材料与地方文献史料进行交叉印证,开始梳理并累积成近100万字的蜀地笔记三部曲,“我十几年在成都的写作经历,基本上都在这三部书里。”
“《成都笔记》《蜀地笔记》里面写的东西都要‘大’一些,所谓‘大’就是大人物、大事件、大的历史阶段,到了《锦官城笔记》,你就会发现它逐渐变‘小’了”,蒋蓝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随着对成都城市历史研究的深入,写作的内容也就越来越细致。他开始用一些知名度不是特别高的人和特别重要的事件为切口,来展现成都的深层风韵。但三部曲始终循着一个坐标轴,就是人、事、物。
在罗安平教授看来,蒋蓝的写作不仅留下历史文献,还令历史鲜活了起来,“在江边,在大慈寺,在芙蓉花下,在看熊猫,蒋蓝出现在每一个现场。而他在场了过后,他就(能)进行一个时空对话。”
我要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
来写作脚下这片土地
蒋蓝1965年出生于四川自贡,1986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创作有多本诗集、思想随笔和散文集。但近年来,他的写作内容全部围绕着四川这片土地。
蒋蓝说,他从40岁以后就不再写作四川之外的东西,他表示,西南地方有2000多年的有据可查的历史,“在这个空间里,我找到了自己全部想发力的点位。”蒋蓝解释道,而且他要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写作手法,田野调查也好,非虚构也好,用这些方法来打量四川,打量成都。
由于他的蜀地三部曲包含大量田野考察的内容,曾被评论界称作“文学人类学式的书写”。蒋蓝说,他希望引入西方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并将它本土化,“而不是生硬的(套用),它要跟这块土地最深切的历史和情感发生关系。”
而蒋蓝在田野考察中,获得了大量本地人的口述史,而这些口述传说、行为、事件就将“在地人的在地感”原本的展现出来。蒋蓝表示,面对巴蜀历史中人、事、物,要常常保持一种发现者的眼光。他认为如果没有发现者的眼光,就无法认知面前熟视无睹的现实。“在我心目中这就是我看到的中国人和我看到的西南空间……(当你对这片土地)的认知到一定程度后,你对这块土地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你会看到他们的丰富性。”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何晞宇
新闻推荐
百余位知名投资人、企业家及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创新聚力、集智绽放。18日,2020DEMOCHINA创新中国总决赛暨秋季峰会(以下简称...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