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党报读者杯”成都市青少年网球精英赛第二站落幕六冠军 全卫冕
“我又拿冠军了,第一站我也是冠军……”罗文骏在夺得丙组男单冠军后开心地说道。昨日下午,由成都市体育局、成都日报社主办,成都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和成都市网球协会承办的“爱成都·迎大运”2020年“党报读者杯”成都市青少年网球精英赛第二站在高新网球中心落下帷幕。
经过两天的争夺,周沫尘、吴思柔、王博石、陈柔冰、罗文骏和陈思颖分别获得了3个组别的男、女单打冠军。让人惊讶的是,他们也正是首站比赛夺冠的选手,本站比赛全部实现了卫冕。
9月初,“党报读者杯”成都市青少年网球精英赛进行了首站的争夺,拉开了本赛季本土青少年网球赛事序幕。一个月之后再次相聚,小球员们已经渐渐熟悉了比赛的味道,竞争更加激烈。
郑梓涵是去年“党报读者杯”的“橙球王”,在橙球组表现非常出色。由于年龄的增长,今年郑梓涵升入了乙组,首站比赛也因故未能参赛,去年在橙球组的老对手王博石夺得了今年首站比赛乙组男单冠军。两位同年龄段的佼佼者昨日在乙组决赛中再次相遇,赛前两人在场边说笑着,他们是多年的对手,同样也是好朋友。当被问到谁更有可能夺冠时,王博石看了看郑梓涵说道:“应该是他吧,去年我都一直输给他。”比赛的魅力就在于永远无法预知结果,经过一场苦战,王博石击败郑梓涵实现了卫冕,虽然输球,但是经过和对手的强强对话,赛后郑梓涵同样笑得格外开心。
陈柔冰又一次夺得了乙组女单冠军,获胜之后她并没有太多的欣喜,来到场边喝着提前准备好的温水,用毛巾擦着额头上的汗。面对旁人的夸奖,陈柔冰说:“下一站比赛我还要拿冠军!”
“党报读者杯”成都市青少年网球精英赛一共分为3个组别,分别是甲组(12岁组)、乙组(10岁组)和丙组(8岁组),这样的分组也是对应省运会的相应组别,希望让成都市的网球小将能够通过这项赛事锻炼不断成长,到四年一届的省运会舞台上一展风采。这里会聚着成都市目前同年龄段最优秀的选手,他们的每一次比赛都有看得见的进步。
六位小选手在本站比赛都实现了卫冕,也让人非常意外,成都网球队现场观战的教练表示:“这些参赛选手都是我们为省运会准备的后备人才,有些队员从四、五年前就开始跟踪,应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实力强的选手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能够连续两站比赛夺冠,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确实说明他们在同年龄段中的优势。”
2020“党报读者杯”成都市青少年网球精英赛第三站的争夺将于11月14日至15日举行,这也是今年最后一个分站赛,获得三站比赛综合积分前八名的选手,将进入12月进行的年终总决赛。
延伸阅读——
成都网球在探索中发展壮大
专业教练“沉底” 深耕网球普及
“十年之前,成都的网球氛围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喜欢网球,但由于成都地域比较大,很多孩子到成都网球队来训练并不方便,加上原来场地也比较有限,所以队上也在探索新的训练模式,准备在万科城市花园附近建立一个训练点,让我们专业队的教练到训练点上去执教,我当时也比较希望能够到基层去试一试,没想到一干就是10年。”东苑蓝谷地网球训练点教练刘抒岚说道。
从当初的一个训练点,到现在“四点一中心”的总体布局,成都网球在探索中发展壮大,也才有了如今大家在“党报读者杯”成都市网球精英赛上看到的火热局面。
让专业教练沉到最基层去
成都市一直有着非常浓厚的网球氛围,特别是郑洁和晏紫取得成功后,更是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学习网球。
网球是中国体育最先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的项目之一,对于成都网球队来说当年也同样面临着改变。“喜欢网球的人越来越多,成都市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网球俱乐部,我们当时也是大力扶持这些社会俱乐部,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然而成都网球队同样肩负着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的重任,所以也希望让更多优秀的孩子接受更专业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成都网球队发现,很多孩子距离网球队太远了,非常不方便,“当时就考虑能不能在全市范围内设置训练点,让我们的专业教练到训练点上去执教。”成都市体工队训练科负责人介绍说。
经过再三调研,成都网球队2010年在万科城市花园附近建立了第一个训练点,而当时第一位被派到训练点的教练就是刘抒岚。“我以前也是成都网球队的队员,退役之后先从助理教练开始,在队上也当了七、八年教练。队上要建训练点,加上我自己也刚刚组建了家庭,也希望能够到基层去试一试,与队上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刘抒岚说道。
为成都网球发展打好基石
“党报读者杯”成都市网球精英赛与很多业余赛事不同,参赛队员并不能自主报名,而需要通过教练向组委会报名,而为他们报名的教练也必须到现场观看,这样的要求是希望教练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给孩子们进行讲解。刘抒岚、唐书博、李竞、卢晓铁等成都网球队训练点上的教练都一直在场边守候着自己队员的比赛,而在比赛结束后也都会和队员们进行沟通交流。
目前成都市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按照“四点一中心”总体布局,所谓的“四点一中心”就是以成都市体工队为中心,在全市范围内设置了4个训练点,每个训练点采用“两集中”训练模式,确保每一位运动员每周训练不低于五次。训练点上的教练也完全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要求,必须完善包括每日教案、年度训练计划、参赛预案、训练总结等八项常规资料。也正因为打好了基础,现在成都市青少年网球的发展才能够欣欣向荣。
在基层训练点深耕的十年,刘抒岚很有感触,她说:“对于我们教练来说,最开心的事就是看着孩子们成长。基础确实非常重要,特别是孩子们小时候如果不打基础,以后很难走向更高的舞台。很欣慰看到现在成都网球有这么多年轻人喜欢,我们的工作就有了价值。”
本报记者 陈浩 胡锐凯 摄影 魏麟潇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深圳市5万名中签的“幸运儿”已从10月12日18时起,开启使用数字人民币红包“买买买”的新奇体验。不同于电子优...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