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手术刀的心外科医生,仍可以帮高危患者重获“心”生市三医院完成市级医院首例TMVI手术
如果把心脏比作是一座“房子”,那么心脏瓣膜就相当于是这座房子的“门”。正常情况下,血液应该通过“门”的开和关来完成单向的循环;一旦关闭不全,就等于门没有了锁,血液将会无序地进出心脏。这样会影响正常的循环机制,进而引起心脏功能的损害,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
放在过去,想要彻底解决瓣膜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外科手术进行置换。但是并非每个患者都能承受住开胸手术带来的打击。近期,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就“放下”手术刀,率先完成了介入瓣膜置换术,通过微创的方式实现了对患者的治疗。
咋办
心脏的“门”又坏了
还不能开胸换
“动不动就心慌,走两步就出不了气,难受得很。”69岁的胡婆婆十年前被确诊为二尖瓣问题,后通过开胸手术进行了置换。术后没几年,这个置换的瓣膜也开始发生问题。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她反反复复住院治疗,心衰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不要说到处走动,就连吃饭都感觉异常劳累,体重从原来的100多斤跌到只有70来斤。近期,急性休克的胡婆婆被送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经过紧急救治病情才得以初步控制。“根本没办法躺下去,躺下去就会喘不过气,睡觉都只能坐着。” 胡婆婆说,严重的心衰让她备受折磨。
想要彻底解决胡婆婆的问题,置换坏掉的瓣膜是根本之道。然而,依据她的心脏功能、营养状况等评估,承受第二次开胸手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可以这样
心尖“借道”
实现新的“门户”设置
经过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联合多学科讨论,最终决定通过介入的方式完成瓣膜置换——经心尖二尖瓣置换手术(TMVI)。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罗勇介绍说,手术中仅需在老人家的左侧胸打开一个3-5cm的小口,再通过这个开口将鞘管植入心尖直到二尖瓣的位置,然后把鞘管作为通道将置换的新瓣膜送入,并将其植根在适宜位置进而替代坏掉的瓣膜发挥作用。
尽管是微创介入的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就毫无风险。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避免在建立通道的过程中发生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问题;其次就是要实现对新瓣膜“安营”位置的精准定位;而后面临的问题,是在心脏不停跳的状况下如何让它顺利“扎寨”。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心脏大外科团队提前做好了应急预案。9月27日的手术中,完成麻醉后,医生借助超声和影像资料的帮助,实现了定位和落户的两个“精准”,手术耗时仅70分钟。
手术的成功开展实现了成都市级医院在该项技术上的“零突破”,成为全省范围内第二家能够进行此项治疗的医院。
还能那样
借腿上的血管
解决致命的“心事”
“介入瓣膜置换是近年来心脏外科领域的热点,很多高危患者群体因此受益。”罗勇主任说,除了经心尖二尖瓣置换手术之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同样值得一提。
57岁的梁女士就是TAVI手术的受益患者。几年前,总是感觉胸口发闷的梁女士被确诊为主动脉重度狭窄。“我真的不敢做开胸手术,太吓人了!”由于感觉当时症状还不是太明显,加上对于传统外科手术方式的极度恐惧,梁女士选择了保守治疗。药物虽然延缓了病情进展,却没能解决根本。“啥子事情都做不到,稍微动一下就累得不行,天天只能在屋头躺倒……”近期症状越来越严重的她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时,检查结果显示,心功能只有正常人的一半,血压甚至需要静脉泵入药物才能维持,属于外科开胸手术治疗的高危人群。
经过讨论,心脏大血管团队同样决定为梁女士采取介入的方式治疗。罗勇主任解释说,TAVI手术的过程仅需要借助梁女士腿部的股动脉作为通道,通过导管将瓣膜送达主动脉落户即可,瓣膜支架的成功打开将解决因为血管狭窄带来的种种问题。术后第二天,梁女士即被转回了普通病房,进一步康复后即可出院。
罗勇主任表示,这类介入置换手术均为微创方式,适用于多数高危、高龄的瓣膜问题患者,不同的入路路径将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应对的疾病。伴随理念和技术的不断提升,是为这类患者带去了“心”希望。同时也提醒市民,如果出现了心绞痛、气喘、胸闷、晕厥等不适症状,建议迅速至心脏专科门诊就诊,通过心脏彩超等检查明确病因并制定适宜治疗方案。
李诗敏 本报记者 邓晓洪 图片由市三医院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光富余羌)10月9日,以“生态紫水·福泽天府”为主题的2020年度放鱼养水生态汶川增殖放流活动在汶川漩口水生...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