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大材小用论”已经过时了
■来论
连日来,“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当然,现在网友们都知道了“此辅警非彼辅警”,这位博士后缪元颖是成都高新区公安分局聘用的专家型人才,他从事的工作是法医物证检验,与本身生物学的专业也高度相关。
这么一解释,不少网友接受了“博士后当辅警”不是“大材小用”的说法,但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位博士后真的是网友们想象中的“辅警”呢?是不是就坐实了“大材小用论”?
不得不说,在大学毕业生进行市场化就业已经20多年后,所谓“大材小用论”真的已经过时了。这已经不是“计划就业”的时代,没有什么“包分配”的概念了,而充分的市场化就业会实现人才的最优化配置。在此背景下,还用“计划就业”的视角去评价“市场化就业”的选择结果,只是旁观者以此“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首先,高学历者就是“大材”吗?学历只是评价人才的一方面因素,与高学历是“大材”对应,低学历不就变为了“小材”吗?用学历来评价人才,本就有失偏颇。
至于“小用”,谁说从事普通工作,就是“小用”?只要没有他人强迫,选择一项工作是综合个体因素和市场因素决定的,那就是人尽其用。
本质上,认为所谓的“大材”就得有所谓的“大用”,就是“计划就业观”,可这样的“计划就业”观点,早已被实践证明并不能形成人才的最优化配置。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评价“材”,不能只看学历,而必须综合评价人才的能力;而评价“用”,不能再用传统的世俗观念,要看人才自身的自主选择。只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的职业,就谈不上“大材小用”。
□熊丙奇(学者)
新闻推荐
“发车了,发车了!”9月29日10时35分,成都平原城市群铁路公交化新型动车组投运仪式在成都东站举行,记者跟随受邀嘉宾、市民和...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