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老了,就去成都 抖落世间的三千尘埃

成都商报 2020-09-26 01:25 大字

上周末,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发布第三届“草堂诗歌奖”入围名单,在全国引起不小反响。由《草堂》诗刊社与成都商报社共同设立和打造的“草堂诗歌奖”,助力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传承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精神,三年来已经成为一张更多人重新认识成都的文化名片。

入围诗人眼里的成都是一座怎样的城市?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第三届“草堂诗歌奖”年度实力诗人奖入围者古马、年度诗评家奖入围者刘波、年度青年诗人奖入围者金小杰。在他们看来,成都正发挥着“诗歌之城”的感召力,成都市民的诗意生活状态让人向往。

千年诗脉的传承

红星新闻:“草堂诗歌奖”的命名,关联诗圣杜甫客居成都的草堂,作为入围者,你认为这个奖会给诗坛带来什么新气象?又会给大众读者传递什么不一样的信息?

古马:特别之处在于,这个诗歌奖的命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伟大的诗歌精神在里面。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成都,在此写下了许多流传久远的诗歌,如《野望》《蜀相》《江畔寻花七绝句》等等,他在《野望》里写道“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他年轻时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热心,此后无论经历了什么,他都不曾放弃这种入世报国的理想,体现在他的诗歌里,就是那种浓郁的家国情怀。

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大与小的异常和谐:大的方面,他的诗里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还有自然;小的方面,有他个人的人生境况、遭际,悲欢的细致体现。大小和谐,大中有小,小中有大,高远深邃,言之有物、有心、有情、有信,这是杜诗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我想,草堂诗歌奖的命名无疑是在倡导我们继承和发扬杜甫的诗歌精神。我们处在百年未有的一个变革时代,社会生活纷繁复杂,需要诗人们去很好地反映,接续杜诗的传统是有现实意义的。

刘波:和一般主题性诗歌奖相比,“草堂诗歌奖”虽以成都杜甫草堂命名,有着某种独特的地域性、历史文化感和向诗圣致敬的意味,但它的关注视野是阔大的,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真正以诗歌的创造力和本体价值为准则,呈现为更强的说服力和公信力。

金小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圣地,数不清的古今诗歌巨匠都与成都结缘甚深,留下了一批批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草堂诗歌奖”无疑是千年诗脉的传承,是在文化积淀甚厚的土地上,汇聚成的一条清亮崭新的源头。

诗歌文化的滋养

红星新闻: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成都印象,在你眼中,成都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你认为成都的诗歌氛围是什么状况?

古马:成都是一个诗歌氛围特别浓厚的城市,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重镇之一。在这座城市中,《星星》诗刊、《草堂》诗刊都是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诗歌刊物。《草堂》诗刊聚集了许多全国一线的诗人,刊发了很多高质量的诗歌作品。《星星》诗刊从1957年创办至今,也陪伴了我们这一代诗人的成长。在成都,我还有很多诗歌界的朋友,老中青都有,有的都保持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友谊,成都于我而言是一座特别亲切的城市。这里的市民生活也特别有诗意,休闲、安逸、云淡风轻的生活状态让人向往,那是诗意栖居的状况。

刘波: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当之无愧的“诗歌之城”。古代不少诗人曾客居或经过成都,写下了大量与成都有关的作品,在此大背景下,成都早已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诗歌传统。尤其是有杜甫草堂和白夜酒吧作为成都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地标,更是彰显出了这座西南之城富有文化特色的地位。

成都还是1980年代“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发生地之一,也由此营造了自由开放的现代诗歌交流氛围。新世纪以来的成都,诗歌氛围格外浓厚,既有一批活跃的诗人和大量诗歌爱好者,还有几本作为重要阵地的诗歌刊物,个性化的写作和共同的努力,也形成了辐射全国的诗歌整体格局。后来《草堂》诗刊的创办,更将这样一种诗歌氛围拓展和“在地化”了,让成都的诗歌创作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生长的可能。在各种主流和民间力量的参与中,成都正发挥着“诗歌之城”的感召力和独特的地域优势,加速了其多元诗歌氛围的形成。

金小杰:对于成都我怀有特殊的感情,我喜欢临河茶棚里的悠然,喜欢公园遛鸟老人的自在,喜欢寺庙香火的袅袅。成都,真的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时光匆匆,距离上一次去成都已经三年有余,回来后,我曾在一首《感怀》中写下:等老了,就去成都/寻一座庙,住下/酒照样喝,肉照样吃/每天清晨打理长发/像是翻阅经书/抖落世间的三千尘埃。成都,以一种包容的氛围滋养着诗歌文化的生长,如果有机会,真想再回成都的大街小巷走走,上一次,我好像把自己落在了那里。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曾琦)

新闻推荐

成都市教育局: 国庆中秋原则上师生不跨省出行

9月25日,据成都教育发布官方微信消息称,国庆中秋假期临近,一定不能放松个人防护,按照四川省教育厅相关要求,倡导师生原则上不...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