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成都的人文气象

华西都市报 2020-09-22 05:03 大字

华西坝钟楼老照片。

□ 冯晖

成都南河南岸的大片区域俗称“华西坝”,著名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就在这里。大学路是华西坝上最早建成的一条街道。100多棵高大的梧桐树,手拉着手,似百岁老人的舞蹈。冬日灿烂阳光轻抚着粗壮树干上岁月的沧桑,飘落的树叶随风走走停停,在光洁漆黑的沥青路面上时而跳跃,时而盘旋,时而翻滚,像冬日四处觅食的松鼠。

川大华西校区的演变

1905年,英、美、加三国五个基督教会联合决议在成都成立华西协合大学。由于学校的兴建,便有了“华西坝”这个新词。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正式开学,初设文、理、教育三科,后来陆续增设医科、牙科。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大学,学校更名为华西大学,从这个时期开始,学校逐步从综合性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医科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山东医学院药学专业、浙江医学院卫生专业,还有重庆大学医学类专业调整到华西大学,学校更名为四川医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华西医科大学并入四川大学,成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址改称“四川大学华西校区”。

大学路原本是华西大学校园中的一条路。抗战时期,校园中的这条道路演变成了市政道路。其实,那时的华西大学没有围墙,即便是校园道路,老百姓也可以自由通行。现在走在大学路上,已看不到多少昔日老成都的影子,除了街上大学生模样的行人多一些,也看不出和成都其他街道有什么区别。在我的记忆里,这里过去有许多路边摊贩,也有不少热热闹闹的各式餐馆。高中毕业后,几个要好的男生第一次聚会就在这里。还记得,餐馆服务员最后端上桌的那盆汤,里面是午餐肉加青菜叶。那时的午餐肉不是现在常见的美好火腿肠,是资格的罐头肉,好香!

大学路1号是一个叫宁村的小区,这是抗战时期内迁成都的南京金陵大学的教工和学生宿舍区,“宁”是南京的简称。走进宁村,当年的茅草屋,已变成了连片的砖混结构楼房,一阵欢快的笑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四川老年大学文体校友站光明站的一群老年人正在联欢。击鼓传花、摸福字、夹弹子、唱歌跳舞,平均年龄80岁的老人,此时像孩子们一样欢快。93岁的唐婆婆神采奕奕,一曲高歌赢得满堂掌声。

华西协合大学是成都最早建立的教会大学,也是全国建成时间最早的近代化综合大学之一,其中的口腔专业最有特色。1917年,加拿大人在这里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牙科系,在国际上享有“东亚第一牙科”的美誉。在很多成都人的眼里,华西协合大学比当时的四川大学更有名气。这所老资格的大学面积大得惊人,现在的锦江南岸、人民南路东西两侧,都属于当时的校区范围。抗战期间,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一共4所教会大学来蓉避乱,借华西的校园继续办学,被称为抗战“五大学联合时期”。那时,中国大后方的教育文化中心分别集中在“三坝”:汉中的鼓楼坝是“地狱”,重庆的沙坪坝是“人间”,成都华西坝的条件相对来讲最好,被称为“天堂”。

成都近代文化从华西坝开始

流沙河认为,成都的五大文化地标分别是老少城、华西坝、武侯祠、杜甫草堂和春熙路,唯华西坝是人文气象。成都近代文化的西风东渐,就是从华西坝开始的。

历史上这一片是什么样子的呢?在汉代,这里称为“中园”,蜀汉时变成了练兵之地,五代时为蜀王外囿梅苑。宋代诗人陆游特别喜欢这一带,有大量诗句描写此地美景,“十里温香扑马来,江头还见去年梅。”这里的梅树到底有多大?宋代有人记录:“树老,其大可庇一亩,仆地上,屈盘如龙,孙枝丛生。”好文笔是有画面感的,可以在脑海里想象和复原当时的盛况。明末,这里变成张献忠杀人的地方,《蜀碧》中记载:“贼联十人为一缚,驱至中园杀之。”

无意间看到我国的泌尿外科专家,出生、成长、生活、工作都在华西坝的邓长春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文中介绍了保存在哈佛大学里的多张早年华西大学规划建设图,详细介绍了校园道路的情况。

当时校园到处是坟场和农田,一些不愿意出卖的土地一直保留在校园里,直到20世纪40年代。规划和建设也是一旦购得一块土地后就马上修路、建房,因此,我们看华西坝老照片,会发现各大教学楼间有不少的农田。

当时,校园里有多条道路,如育德路、施德路、英明路、谐和路等。这些路名体现了华西协合大学教育和培养有远见卓识、有道德、品行良好、会感恩的学生的教育理念。

毕启路、道璞路则是纪念为华西协合大学作出贡献和牺牲的校长和副校长。

美国人毕启是华西协合大学首任校长,15次往返美国募集到400万美元,退休后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最高奖——采玉勋章。为纪念毕启校长,从怀德堂到懋德堂的路就命名为毕启路。苏道璞是英国人、化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华西协合大学副校长,1930年被歹徒棒击去世。为纪念他,把他上班常走的那条路命名为道璞路。怀德路的命名是为纪念怀德堂的捐助者——一对美国夫妇。校中路、校南路、校北路、广益路、泮南路、协中北路是根据道路在学校的地理位置而命名。

现在,人民南路东侧那座古色古香的青砖校门是近年仿建的。最早校门是在南河边,进校门往南的主路是道璞路和育德路。在早期的校园规划图里,钟楼的位置原规划是礼堂,礼堂两边规划是文科教室。当时这一片,最早建成的是生物室和教员住所。

华西坝池塘边是谈恋爱的好地方

我的高中同学植勇,英语成绩一直好,如愿以偿考入华西大学。当年,华西大学每周末晚上都有校园舞会,他时常带我去“洗眼睛”。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秋天,我再次来到川大华西校区看看。

人们喜欢这里奇特的建筑样式,在我眼里,这些土不土、洋不洋的建筑,与其说代表设计师对中西方文化结合的理性思考,不如说是他的童趣与梦想的巧妙展现。那石望柱上雕刻的龙,像是小孩子笔下的卡通画;正脊上四不像的造型,更让人忍俊不禁。

金秋时节,华西坝满眼金黄。钟楼下,一群老人每天准时守候在池塘边,用价格不菲的长焦镜头拍摄一两只小小的翠鸟。神情如此专注,片片银杏叶飘落头顶也全然不知。

华西坝观鸟不是现在才有的事儿,20世纪20年代,这一带就有观鸟爱好者的身影。在华西协合大学任教的戴鲍德敦于1926年把她在华西坝上观鸟的记录整理成《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内20种常见鸟类》一文,刊发在《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上。该杂志为全英文的国际性学术刊物,这是中国西部第一篇观鸟的文章。1949年,戴鲍德敦离开中国,她根据自己在成都生活30多年的观鸟记录撰写了《1916年至1949年在四川成都的观鸟札记》一文,发表在香港《崇基学报》上,详细介绍了她在成都观察到的100多种鸟。

银杏林里,是络绎不绝的寻美之人。在这秋日大片里,最佳主角是妈妈级、婆婆级的女士们。她们年龄大多在五六十岁,总是三五成群、叽叽喳喳,总会带好几套漂亮的衣服,总有一条艳丽的围巾,而围巾的颜色多为红色和黄色。她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表演天赋,在黄灿灿的银杏树下摆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姿势,展现青春永驻的迷人笑靥。

成都人都知道,华西坝池塘边是谈恋爱的好地方。我与老婆当年耍朋友,就坐在池畔长廊的水磨石长凳上,这是全成都最冰冰凉的凳子,也是最热乎乎的地方。这地方,直到现在几乎一点没变。抬头望,钟楼上美国梅尼利制钟公司1924年生产的那口850磅重的大钟还在,它记录着城市悠长的日子和数不清的浪漫故事。

新闻推荐

成都司机为救援消防车让道各地消防“列队”致谢

现场视频截图9月18日18点左右,成都日月大道一段上演暖心一幕:在晚高峰拥挤的车流中,三辆正在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消防车被堵...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