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潋滟画意浓
30位成渝画家跨城献艺
庞茂琨《妮娜之一》。
9月4日,“和光水色——成都·重庆当代水彩画作品邀请展”(以下简称“和光水色”)在成都画院开幕。展出了高小华、庞茂琨、侯宝川、赵晓东、沈小虞、孔宇、汤志刚、朱沙、李猛等30位成都、重庆两地具有代表性艺术家的60余件艺术精品。
“展览是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代背景下,发挥文艺先行作用、切实加强艺术交流合作的一次有力实践。”在成都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何红英看来,历史同脉的川渝艺术气息紧密相连,此次邀请展对于促进两地文化艺术的创造出新有着积极意义。
据了解,展览将对公众免费开放至10月。
□本报记者 边钰
跨界创作
生出多元作品面貌
流淌的水彩,记录着村镇、房屋和山林,追逐着晨雾、日照和晚风。继今年6月在四川美术馆举行的水彩画展后,这些水透轻盈的色调,再一次将水彩画推到观众面前。
在“和光水色”中,观众也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破圈”氛围,能看见不少油画家、国画家跨界水彩画。擅画油画的庞茂琨,这次就展示了自己的水彩画人物作品《妮娜之一》。相较于其油画人物的厚重典雅,这件水彩画作品由薄明的色层、书写式的笔法、干练的线条汇聚而成,在轻盈中流露出人物淡淡的思绪。重庆油画家侯宝川的《村口》,则用水彩画描摹出不一样的乡村印象。作品用色细腻,层次明快,质感强烈,表现出老建筑斑驳后沉积下来的岁月沧桑。成都油画家李猛的《水乡意象之二》,小桥流水,诗意盎然,呈现悠然水乡的慢节奏状态。
从事油画和其它画种的艺术家参与其中,在四川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主任汤志刚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一种跨越画种和媒介的意识。“版画家、国画家、油画家、工艺美术家画水彩,因素养不同、要求不同、手法不同,就出现了各自的特点,这对水彩画形式风格多样化很有好处。”
此外,四川美术学院教师孔宇注意到,这几年,水彩画破圈势头旺。在抖音上,分享水彩画作品的人明显多起来。汤志刚感同身受,“在四川,水彩画家人数从此前的百余人扩大到上千人。近年来,水彩画展的兴办次数和参与人数更是屡创新高。”
拓宽媒介质
“似是而非”的水彩魅力递增
在展厅溜达一圈,不少观众惊奇地发现,部分作品颠覆了水彩画的传统印象,“少了那种小清新感,有的作品像油画、像版画,有点似是而非。”观展人邓虹如是评价。
一般而言,水彩画不像油画、版画那样厚重浓烈,其轻盈水透的特色,使得水彩画家可以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观众也可直观感受到画家的情怀。不过,近年来,一些打破传统水彩印象的作品层出不穷。策展人孙晓伟就提到,在这次画展中,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到水彩的创新图像表达。比如沈小虞的《凝固的风景》,画作肌理感颇强。创作中,他用水彩做基底,用彩铅等其他材料来叠加,使得作品最终偏向于一种综合材料表达。林雪峰的《雪霁2》,展现了雪后森林面貌。参差茂密的树枝颇有刀刻印迹,使得整个图式呈现出版画特征,这和传统水彩表现面貌大不相同。陈树中的《乡村大巴车》,没有用太多水性媒介来表现,而是直接用水彩颜料来着色,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油画质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汤志刚认为,综观当代川渝两地水彩画创作,既有媒材实验探索,以求拓宽表现力的边界,又不乏观念意识表达,用文化隐喻表征作品内涵。当下,水彩创作的媒介质已经拓宽了,矿物质颜色、石墨、丙烯等凡是能够和水媒介质进行结合的,都可以用于水彩画的创作中。在这样的基础上,许多作品超越水彩材质固有技巧和传统思维,呈现出对当下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的及时关注,在深入探讨情感方面,有趣且引人深思,“这是水彩艺术近几年发展的一种突出现象。但无论从何种材质介入的艺术形式,最终目的非材质本身,而是使得作品呈现出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关注。”
新闻推荐
历时近3年建成《老成都影像馆数据库》2500余张照片带你寻找成都记忆今日安顺桥。成都图书馆供图安顺桥旧貌。1917年...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