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贾题韬

成都日报 2020-09-07 01:17 大字

贾题韬先生教孩子们下象棋

象棋国家大师蒋全胜从一个热爱象棋的小棋童,成长为成都棋城掌门人

成都,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享有“棋城”美誉,高手云集,人才辈出,也形成了至今几十年棋类项目良好的群众基础。棋城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今年6月,蒋全胜卸任成都棋院院长。他从一个成都小棋童成长为成都棋城掌门人,培养出四川象棋第一个女子全国冠军林野、第一个男子全国冠军、世界冠军郑惟桐,带领四川象棋队获得全国团体冠军,并且在他担任院长任内,棋类项目飞速发展,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贡献巨大力量。他的回忆和故事将是成都棋城的一笔宝贵财富。

今日起,成都日报副刊“天下成都”推出《棋城记忆》特别策划,通过蒋全胜、宋雪林、赵兰等人的讲述,带读者走入创造“棋城”繁荣的那些人的世界。通过他们的讲述看到成都棋类事业的发展史、个人的奋斗史,以及几代人的承继史。

6岁迷象棋脑壳痛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成都下象棋的人特别多,特别是夏天晚饭后,好多人都在路边摆棋,我就这么看会了。那时我6岁左右,心里痒痒的,就想和人下一盘。父亲是我的第一个对手,当然一开始我下不赢他。后来我就跟邻居下,虽然我还小,但输多了也会琢磨为什么会输,甚至自己琢磨出一些棋型和杀型。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象棋书籍,也没有老师教,我就是喜欢下棋,可以说是酷爱。

例如我自己琢磨出来了“立马车”。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象棋杀着。当对方有保护的时候,我再放一只车在后面,形成双车一马。还有布局,直到我13岁到了棋院学棋,我才知道这种布局的名字,一种叫屏风马,一种叫单提马。什么叫屏风马呢?两个马跳在中间,保护中兵和两边的炮,一个二路炮,一个八路炮,四个子形成一道屏风。还有一种布局,一个马保中兵,另一个马跳在边上,叫单提马。

那会儿下棋我也琢磨,感觉当对方走屏风马,通过攻击他的马,就很容易赢。虽然我还小,但在下棋过程中已经晓得车对马的威胁最大,我会拿车攻击对方的马,因为马蹩脚嘛。我走单提马,两个马都有保护,对方走屏风马,都会遭到我车的攻击。直到进了棋校,我才明白当时的理解是错误的。单提马对兵的保护不够,容易少兵,而屏风马,任意一匹马都可以出击。但当时大家都没有这种感悟,所以我下单提马的胜率还是挺高的,对方下屏风马被我攻击的可能性也很大。这两个是我六七岁时自己领悟的,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大约7岁半到8岁左右,我下完棋就感觉头剧痛,非常难受。因为我不愿意输棋呀,下棋特别用心,特别认真。成年人虽然感悟力差一些,但毕竟是大人,赢他们不容易。父亲知道后,就不允许我下棋了,说我年纪太小,用脑过度。停止下棋的这几个月时间太难受了。当然期间也有下军旗、跳棋之类,不过因为我已经学了象棋,这些棋类在智慧性和争斗性上就差得有点远。我军旗也下得很好,很多比我大很多的人都下不赢我。我感觉我应该是天生对棋的理解和感悟比一般人好一些。

军旗有两种下法,一种是有裁判,找一个公正的裁判,碰完之后裁判来判断棋子的大小。如果没有裁判,两个人就下明棋。我觉得明棋更体现水平,我明棋水平也很高,毕竟这和算度有很大的关系。舍弃、后面的跟进、突破……类似这些,没什么诀窍,这就是天生对棋的一种感悟,就像围棋九段宋雪林打扑克、斗地主,水平一样高。这个真是天生的,有的人就是正好做到了自己最擅长的事,有特别的敏感度,而我就比较擅长象棋。

停止下象棋接近半年后,我跟父亲说我忍不住了。第二次下象棋后,头不痛了。我自己掌握这个节奏,一般下2个小时就休息,头痛就不会发作了。

13岁拜师扭到费

小时候,我家住在大田坎那边的平房,两个院子有十多户人家。大约十一二岁的时候,两边院子的老老小小,上至六七十岁的大爷,下到比我大几岁或十来岁的人,全部“杀光”。唯独有一个人,我下不赢,他姓胡,我们喊他胡二哥。他是一个民办中学的老师,水平本来就比我高。他的样子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因为我就一直下不赢他,非常痛苦。所有的人都“杀光”了,唯独就他,小时候那种心情,也是十分好胜的。

13岁的时候,一个朋友到我家找我母亲办事,偶然看到我在摆棋,他觉得很有意思,就说:“小蒋,你在干嘛?我会下象棋,我们来杀一盘!”这个人姓刘,叫刘健,和我恩师刘剑青的儿子同名同姓,比我大10岁左右。结果他被我连杀两盘,大为惊讶。他说:“你凶哦。这样吧,我下次过来,给你找个师父。”

刘健言而有信。大约过了一两个星期,他专程过来,把我从大田坎接到了四道街,首次拜见了贾老师——贾题韬。

贾题韬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佛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象棋理论奠基人,一生可谓传奇。象棋是贾题韬先生的一大爱好,他曾担任四川省象棋协会副主席,并先后出版了《象棋指归》《象棋论坛》《象棋残局新论》等著作,在界内引起巨大反响。

贾老师和妻子住在一个四合院里面,这个四合院有前后院子,占地三亩左右。当时四道街办事处设在这里,给贾老师留了一个大房间、一个小房间和一个小厨房,大约30来个平方米。刘健就住在前院,他是当时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这个院子邻里关系都很好。

第一次见到贾老师,他戴着一顶瓜皮帽,我那个时候年龄小,根本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的水平有多高。正好乐天海在他那里学棋,他爷爷是留学博士,和贾老师特别熟,所以他四岁多就开始学棋,之后在贾老师那里学棋,当时才6岁,比我小7岁。坐下来后,贾老师就喊我跟他下。尽管他比我先入门,但毕竟年龄小,我连杀他三盘。然后贾老师就跟我下,在我心目中,年龄越大的棋越臭,像我邻居那些上了六七十岁的都是臭棋,棋好的都是三四十岁,像胡二哥那种。结果跟贾老师下,我手还没“打伸”就输了。我还不服输,扭到贾老师再下一盘,也不是对手,现在想起自己也有点瓜。

我们水平相差太远了,相差一个车,等于围棋让9子水平。而贾老师虽然没参加过全国比赛,但肯定是超一流水平。连输两盘后,我服气了。而贾老师则表示:这个学生我收了。这样,我就拜在了贾老师门下。在象棋领域,贾老师只收了三个弟子,一个是刘剑青,一个是乐天海,一个是我。

学棋也是学做人

贾老师是个了不得的人。那时候,我上学一周休息一天。于是,星期天早上,我就坐四路公交车,再走一截路到他家。经常是上午学完了之后,问题没问完,还能坐下吃个午饭。贾老师是山西人,最喜欢蒸馒头,他们叫窝窝头,再炒两个菜,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吃得很香。吃完饭休息下,下午继续问,经常就这么搞一天。而且贾老师从来不收一分钱的学费,也就逢年过节买点小礼物。贾老师这种境界,这种了不得的人,根本不会在乎这些问题。

回想起来,贾老师的水平真的是非常高,随便摆两样残局给我看,我提出的所有问题,他都很耐心地给我解答。跟贾老师学棋,每个星期天都感觉很兴奋。有时候到了中午他还带我在外面吃饭,我经常吃了晚饭再回家。贾老师的夫人也对我非常好,我喊她贾婆婆。她非常善良,是最传统的中国女人。

在贾老师家学棋的同时,他还介绍我在成都棋校学棋。棋校这边就是刘剑青老师在教我,这里小朋友多,平时下的棋我还做了记录,星期天去贾老师那里复盘,等于再加一次工。从1973年到1976年,我在贾老师那里接近学了三年。随着水平的提高,后期和贾老师下,贾老师相比之下就比较吃力了。

贾老师不光是教我下棋,还跟我讲很多人生的道理,无论是做人也好,人品也好,价值观等,我都受益很多。他总是跟我说,你要好好学习,你要把英语学好,中国不会永远这样,一定会变。虽然我一直没把英语学出来,但他告诉我,知识是要好好学的。

可以说,无论是学棋,还是我的整个人生,贾老师对我影响特别大。我跟着刘剑青老师学棋也是这样,在同一个班学棋,刘老师找人单独下棋,也是找我,而不是找儿子刘健,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也是和贾老师一脉相承。所以我现在,如何对待金钱,如何教育学生,都深受他们的影响。那个年代的人确实不一样,毫不自私,非常简单。

贾老师1995年去世,我非常伤心。前年我们还去他青石桥的三女儿家里探望过。我看到一副棋盘,那是贾老师用来教了我很多年的一副木头象棋,合拢后就是一个盒子。这副棋盘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记忆。我真想跟他三女儿说,能否把这副棋盘送给我留个纪念,可是话都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不过这么久以来,依然念念不忘。贾老师三女儿当时正在找个体育博物馆,想捐《象棋指归》的原稿,可惜我国还没有这样的博物馆。我想她应该会准备捐给山西博物馆。那原稿可是毛笔手写的,简直是艺术品,也是中国象棋历史上的一笔珍贵宝藏。

赵婷/文

新闻推荐

产业“蓉”耀:大学校长心中的“大运会”

成都体院艺术体操比赛场馆效果图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将作为大运会排球项目决赛的比赛场地西南财大光华校区体育馆作为...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