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柿子的柿子巷
柿子巷内有柿子。
最初那棵柿子树就在巷口,枝条一定伸展得远,树木一定高大,结出的柿子一定肉厚汁甜,才让人舍了其他的特点,仅留下这个名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那棵我们设想中一定繁茂的柿子树已不在了,住在巷内的有心人,认为巷名名不副实,就在自家小区内,种了三棵柿子树——柿子巷的柿子又回来了。
柿子巷的地理位置可用优越来说。一头是蜀都大道金河路,一头通向下同仁路,隔街邻居就是宽窄巷子。柿子巷就同其他平行于宽窄巷子的街巷一般,展开着如同按下了静音键一般的生活。
从前步行几分钟便能到头的巷子,现在得花上一下午时间,才能从一头走到另一头。但即使粗略走一遭,也能给如今的柿子巷打个关键词——新。
巷内那排低矮的小小的房子,就在十来二十平的空间内,构建自己的生态:咖啡、杂货、手作……勾连起新的样貌,新的空间,新的功能,新的来人,新的一天。
老街上的新打卡点
多数的人是以巷口的文具杂货铺为起点,开启对柿子巷的探索的。这间于去年12月底开启的零售店,经历短暂的蛰伏后,以花样繁多的文具、杂货及装饰画,成为了成都的新晋打卡点。
这家商店与静谧的柿子巷持续发生着温柔的化学反应,在探索者的眼睛里,反应的结果是像“走进了日本街头”,像“开在韩国街角的小店”,也像“在成都老巷子长了很多年的新店”;本着“仅来拍照不消费”目的前来的人,也很难抵御这间二十平米的空间所营造的消费主义迷阵——由店主迪哥依喜好挑选,单价大都为一位数的文具小物,如贴纸、胶带、便签条等,随手都能挑上几十元的东西带走。
店内货品更新快,迪哥也乐于推翻原有的逻辑,重新归置摆放,因此即使是熟客,依然能享受“淘宝”的乐趣。
即使不断更新,店内依然有固定的陈列板块,如插画区、手账制作区及废纸再设计产品区。
手账制作区可供自行出品一本极为私人化审美的手账本;插画正渐渐由境外艺术家作品,向本土作品慢慢过渡,更多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将慢慢填满这处展示架;而废纸再设计产品区的硬壳笔记本等产品,皆为大量优质的边角料废纸再利用,辅以设计,呈现而来的原创产品。
每一卷胶带,每一幅插画,每一页手账,都是这家商店赋予日常的奇妙“艺术”。
正在更新的店铺
从文具杂货铺踏出,人们都惯于走到紧邻的隔壁细细打望,猜测它的功能。
茶社?甜点屋?咖啡馆?……以上设定通通不对,它是以私人会客厅的形式驻扎于柿子巷的,此前并未对外正式开放。但就在近期,这里将做出一些改变——不远处的陶艺舍将搬迁至此,而屋内的空间,则将开辟出来做些展览,免费开放给公众。这间陶艺舍已经在成都经营了十来年,未来还将继续提供精美的成品陶器,及可自行烧制的午后时光。
在巷内填满了可供小歇的空间后,这里决定换种方式,提供一处精神上的休憩之地。而陶艺舍现在的位置,将被原房东收回,在这条文艺的小街上,变成一家面馆。
再隔壁,开启试营业不久的一家咖啡店将店铺收在一片绿荫下。
这间咖啡店依靠出彩的味道将声名散开出去。一周七天时间,这里仅开放四天,其余时间留给咖啡豆的调试及品鉴,以保证每日换新的咖啡豆,都能达到口味标准。
十来平米的空间,几乎一半都是咖啡工作台,以至店内可容纳人数十分有限,但这并不影响这座城市中的咖啡爱好者,嗅着香气而来。
独座、吧台、门前、门外,皆不乏享用一杯中低度烘焙豆子所制咖啡的舒适位置。
一月内去了柿子巷三次,咖啡店旁的商铺都拉下“拒绝迎人”的卷帘门。第三次,我们发现它几乎已进入最后的装修期——原木色调的空间已具轮廓。大致两三周后,一间做每日现烘焙的面包店,将为柿子巷重新注入香甜。
这条短短的巷子还有很多值得探秘的场所,比如被爬山虎的浓荫包围还不够,又被各式盆栽绿植加持的“绿屋子”。屋内有着不同于外的喧嚷,鲜茶一杯搭子几位,棋牌室里,成都市民的休闲生活就此展开。比如定制珠宝店,一半空间开辟给璀璨的珠宝,一半留给客人落座,喝茶聊天。路人趴在狭小的窗户上,双手合起遮挡户外的光线,满足这好奇心——这样的场面,柿子巷的居民已见怪不怪了。比如走过一处居民小区后那方清雅的私房菜小院,主营川菜及淮扬菜,网上点评不过十来条,来人不多,靠回头客的口口相传,一日日慢慢经营。比如柿子巷另一头的何宅,有历史,有讲头,是四川近代骨科四大流派之一的何氏骨科世家的发源地。
耳边的声音,由路上不断的蝉鸣,到人声、车声、吆喝声;巷口的几间面馆,也迅速地将人拉回生活气中。(李厘)
新闻推荐
□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初2020届3班文博洋秋日的莅临,展开双臂,静默着、触及着被雨淋湿的秋日。“楚天千里清...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